生态中国网 >  生态黑榜 >  正文

又黑又臭气味冲天!居民称这条河该好好治治了,一查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来源: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 时间:2023-07-14 14:54:05

字号

家住翔殷路578弄小区的居民近日向《新闻透视》反映,家门口的虬江河面上,漂浮着黑色有机质,且臭味刺鼻。


事实上,虬江河道黑臭已持续多年。2010年起,本台记者曾多次走访,但黑臭情况至今没有根治。这究竟是为何?


1.jpg


透视记者来到小区临河区域时,虬江河道内恰好有保洁人员正清理悬浮着的点点黑色有机质。相比前一天居民拍摄的视频中,黑色有机质汇聚成片、且不断向上翻涌,情况有所改善。


2.jpg


居民们说,这些年河道保洁的频次的确增加了,但河中的团团黑色总是没多久又会“卷土重来”。


市民:味道太重了,不敢开窗户。


市民:到夏天了,水位低的话,真的很臭的。这条河其实叫虬江,但我们习惯叫它臭江。


市民:我住在这12年,这河水就没有好过。我先生小的时候,都是在这里游泳的。


image.png


黑臭问题也不仅在这一河段反复出现。今年5月底,我们报道过江湾体育场附近河段黑臭问题;去年6月底及2019年7月,则是在包头路桥附近河段……


3.jpg4.jpg


当记者再次赶赴现场时,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虬江的“顽疾”为何始终没有得到根治?


5.jpg


杨浦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总长5.9公里的虬江为市管河道,长久以来承担着区域防汛除涝主导功能,沿线合流排水泵集中连片,相应的截流设施能够过滤掉树叶等较大体积杂质,但像泥沙等细小颗粒难以拦截。


陈赓 杨浦区水务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泥沙含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降下去。如果说雨量大的话,因为急着要排放,要确保城市排涝安全的话,没有时间进行沉淀。


为减少泥沙入河、减轻河道压力,水务部门多年前就在酝酿一个更优的排涝方案:围绕虬江的排水系统,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


陈赓 杨浦区水务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把雨水收集到调蓄池里面,进行沉淀,等管道运营能力达到了,通过管道直接排到污水厂去,而不是直接排河道去,这样的话可以减轻很大一部分城市排涝对河道的影响。


由于在规划图纸中的两处调蓄池都在大学校园内,一处在同济,另一处则在复旦,而施工方案需与校方协商一致才能实行。目前,同济大学内的调蓄工程投入建设,预计在明年6月完工,有望显著改善虬江水质。


不过,没有配备调蓄池的城市河道并不罕见,为何偏偏虬江黑臭问题如此突出?


事实上,症结所在是虬江的上游“梗阻”了。


上世纪90年代,虬江2.1公里长的河段被引入地下,与污水干线共同建设为地下三孔箱涵。占河长三分之一的箱涵段,过流断面仅为自然河道六分之一,导致虬江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下降等“后遗症”日益凸显,河床长年淤积,而淤积在天热的情况下,就容易翻涌。


6.jpg


从源头上释放虬江活力迫在眉睫。


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杨浦代表团提出“关于在我市水环境治理中重视‘看不见河道’的建议”,呼吁推动虬江箱涵开盖工程实施,消除这一河道治理“盲点”。


许丽萍 市人大代表:虬江的生态恢复问题,从上一届的代表的建议中,就已经开始关注了。代表们再联名提起,我认为今天来看是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若要让它顺利地、尽快地推进,涉及到我们市、区的有效协同,涉及到水务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的有效协同。我们希望这个工程进行时,对它绩效目标的确定,以及后期的评估要非常重视。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