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首次超过70元/吨,突破了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以来碳价长期所处的波动区间,8月23日更是达到74.76元/吨的历史高位。一时间,屡创新高的碳价引发广泛关注。
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一直被寄予厚望。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调节机制,碳市场有望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给碳排放权确定一个市场价格。任何企业要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都要根据这个价格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以此增强企业的低碳转型动力。
不过,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尽管运行相对平稳,但碳价低位徘徊、履约驱动现象明显等问题,也让市场担忧该机制能否发挥预期作用。
那么,为何近期全国碳市场价格会忽然突破前值区间出现连续上涨?
总体来看,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履约清缴工作启动,控排企业履约需求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陆续提交了2022年碳排放核查报告,存在配额缺口的企业为按时清缴,开始积极购买配额,所以今年7月份以来市场交易量有所提升,价格也随之进入上升通道。8月份,新一轮配额发放进一步刺激了求购需求,碳价也再上一个台阶。
从供给端来看,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企业上一周期配额可结转用于本周期清缴履约,也可用于交易。这导致交易意愿本就较低的市场主体惜售心态进一步加剧。此外,可用于抵消的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尚未重启,供给有限。因此,需求大、供应少,推动碳价连创新高。
目前来看,尽管碳价出现上涨之势,但仍未偏离履约驱动逻辑。
实际上,碳价并非越高越好,价格过高、过低或波动幅度过大都不利于碳市场健康发展。从中长期来看,要让碳市场更好发挥市场定价作用,稳定的预期、完善的机制、丰富的市场主体仍是关键所在。
不断完善配额分配方案是稳定市场预期、确保市场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碳市场处在发展初期,目前,配额分配方案仅公布到第二履约期,且仅限于电力企业,对于市场未来配额的松紧等情况市场存在不明朗的预期,这样不利于企业进行中长期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惜售等情绪。
此外,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在当前的制度雏形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例如,根据国际经验,全球大部分碳市场均设置了市场灵活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稳定储备、成本控制储备设置价格上下限、拍卖保留价、配额的储存与借贷机制等,以防范碳配额价格异常波动风险,防止市场失灵。我国在今年提出了配额预支机制,允许部分配额缺口较大的企业预支下一年度部分预分配配额完成履约,但这些预支企业在第三履约周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履约压力。随着碳市场未来扩容和不断发展,应探索相应的调节机制。
丰富市场交易品种与交易主体类型是大势所趋。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初,产业扩容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参与引发高度关注。整体来看,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是市场活跃的前提,而金融更是可以大大加强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控排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下一步,随着全国碳市场发展、建设的逐渐成熟,如何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有序参与是重要方向。(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