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1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超59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时间:2024-12-10 16:24:00

字号

1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超59亿元

履约压力下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提升


时间又来到了年末。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数据,11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高达6083.72万吨,总成交金额59.30亿元。至此,今年前11个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1.13亿吨,成交金额107.28亿元。11月单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高于前10个月总和,成交金额也是如此。


“交易量的剧增,主要原因来自履约驱动和配额结转规则的变化。”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立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也对《金融时报》记者提到了“履约驱动”。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碳市场的波动带有较为明显的履约驱动性质:每次临近履约期尾声,碳配额往往量价齐涨,等到配额清缴工作结束,交易量又明显降低。履约压力下,11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大幅攀升。


那么,今年11月交易量激增的原因是否仍是如此?在被反复提及的“履约驱动”之外,是否还有新的变化?


履约窗口期压力仍在 规则变化是新因


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履约通知》),标志着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清缴启动,同时也提前明确第四个履约期配额分配和清缴安排。在李菁看来,期末冲量这个传统驱动因素仍是推高11月交易量的重要因素。


钱立华对此也提出了相似看法。“由于《履约通知》发布时间较晚,且我国碳市场仍然以履约驱动为主,因此大部分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在正式履约文件下达后才开展相关交易工作,导致短期内交易量剧增。同时,由于《履约通知》发布时间距离2023年度履约截止日期仅60余天,交易窗口期很短,短期内推动了交易额显著增加。此外,考虑到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履约时间紧迫性和完成度有较高要求,也迫使部分企业为尽快完成履约而选择高价交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格上涨。”她表示。


此外,钱立华提出,交易量的剧增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配额结转规则的变化。《履约通知》发布的同时也出台了《2019—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结转方案》,这将刺激配额有盈余的企业通过卖出一定数量的配额以获得更多配额结转用于后续年度履约。因此,随着交易的进行,部分配额盈余企业将会选择在配额价格较高时出售配额以期获得更多收益。而随着更多配额出售,将缓解前期由于买卖双方节奏错配而导致价格上涨较多的情况。根据上海环交所公布的交易信息,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102.38元/吨。


期末升温 年中活跃度有所提高


与前几年的年中冷清相比,2024年全国碳市场的日常交易活跃度有明显提升。“2024年2月以来,碳价一路上涨,从2月1日的72元/吨左右上涨至4月24日的101元/吨,涨幅约为40%。”李菁表示,该市场年中突破了百元大关。


这与碳市场扩围预期升温有关。2024年2月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指出,扩围工作将把握好节奏、力度,科学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入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碳排放重点行业;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也在今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到要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4月3日,生态环境部还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被市场解读为水泥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信号。


新行业纳入无疑将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实际上,如果观察目前活跃度比较高的欧盟碳市场,我们能看到,欧盟碳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正是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有偿配额分配及逐步收紧、推动市场稳定的储备机制建立等逐步实现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建议,下一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相关体系建设、更新配套制度;另一方面要持续拓展市场功能。明年有望继续探索钢铁、石化行业加入碳市场,并不断丰富交易品种。


机制不断完善 业内看好后市发展


那么,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全国碳市场运行趋势,业内如何看待呢?


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最重要的制度文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弥补了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


在市场机制方面,为进一步活跃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将全国碳市场由两年一履约改为一年一履约。钱立华认为,在新的履约要求下,可以规避之前两年一履约而产生的交易淡季过长的问题,激发企业交易参与积极性。“预计未来全国碳市场将沿用一年一履约的制度。此外,生态环境部还推出配额结转规则。通过对配额结转量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抑制企业囤积配额的‘惜售’行为,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抑制配额价格在履约期过度上涨的情况。”她对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并在今年1月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强制碳配额+自愿碳减排’相互关联的碳市场体系。”李菁认为,这些都将激发碳交易市场的活力,并将带来从企业到产品乃至整个交易市场的全面升级,推动碳交易制度不断完善。


对于2025年的市场走向,钱立华认为,配额交易价格将会受到2024年度碳排放核查进度、配额盈余企业选择出售配额的时间、CCER供应量、全国碳市场扩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预计在2024年度碳排放结果最终确认之前,多数企业将按照稳妥节奏,谨慎开展交易,因此该期间交易量与交易价格较现阶段情况有一定程度回落。待最终核查结果出台后,市场交易将再度活跃。此外,若配额盈余企业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内出售配额,或是由于前期出售不足而集中在2025年底抛售,则都可能导致配额价格有较大幅度下降。三是与CCER供应量有关。”


钱立华还特别提示要关注CCER供应量的影响。“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不可再使用CCER暂停前签发的减排量。但是,参考CCER新项目申请工作进展,截至2024年11月22日,已完成公示的44个减排项目预计年均减排量为1137.7987万吨二氧化碳。即使后续仍有新的减排项目申请,相比于全国碳市场约2亿吨的需求量,CCER供应量仍显不足。”她表示。


李菁期待,随着未来全国碳市场全面覆盖八大行业8000家企业,有偿配额的比例有所提高,进一步丰富全国碳市场的多样性和深度,还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碳市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全球碳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马梅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