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新植杨树林病害症结及防治方法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2008-9-2) 时间:2009-05-02 00:00:00

字号
近几年来,江南地区杨树林面积大量增加,一些地方的杨树林出现病害严重的情况,导致杨树成活率不高,有的地方甚至全军覆没。造成新植杨树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品种,使苗圃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使苗圃土壤病原微生物等大量积累,一旦遇上适宜的环境条件,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杨树病害。
二是未选择优良种系。在育苗时,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进行苗木繁殖用料。同时苗圃管理粗放,施肥、灌水和除草、防治病虫等没有严格执行育苗技术标准,导致苗圃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积聚和繁殖,遇上适宜的发病条件,抵抗力本已降低的苗木,就极易发病。
三是密度过大。近年来,杨树产业发展迅速,苗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很多育苗户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加大育苗密度,每亩苗床达到七八千株,超过规定密度标准的2倍以上,没有按育苗标准化操作规程育苗。结果育出的苗木瘦弱,抗性下降。
四是施肥过多。不少育苗者为了追求快速生长,提早出圃时间,任意增大化肥的施用量,尤其滥用化学氮肥,每亩施用碳铵、尿素高达150公斤~200公斤。虽然苗木长得又高又粗,但苗木内部结构空虚,木质化程度低,机械组织并不发达,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大大降低。
针对在苗圃育苗和新造杨树林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防止和降低新植杨树林的发病率,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育苗要避免重茬。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苗木,应将深耕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每隔2年~3年轮换1次。苗圃地最好在冬季深翻晒垡,在进入春季后,2月~3月育苗时,每亩苗圃地增施优质农家肥如土杂肥等4立方米~5立方米,硫酸亚铁10公斤~15公斤,甲拌磷6公斤~8公斤,翻耕后精细整地作厢育苗。
2.选择优良健壮的插条作为种条,禁止用瘦弱苗、带病虫的种苗作插条。选择合适的扦插密度,一般每亩插3500株~4500株左右为宜。插穗扦插前可用75%百菌清加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2小时,消毒灭菌。
3.在苗木生长季节,从6月下旬开始,每隔15天喷1次药,药剂选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50%退菌特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次~4次。
4.苗木出圃时,起苗应做到保持苗木根系完整,随起、随运、随栽。如不能及时栽植,最好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防止根系失水,最好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小时后再栽植,移栽后林地要及时浇水,并培好土,防止大风吹倒。从外地购进苗木,最好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后再运输,有利于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作者: 曹涤环 刘建武 责任编辑: 张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