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毛竹实生林生长发育进程研究

来源: 时间:2009-05-18 00:00:00

字号

近年来,我国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中,毛竹作为生态防护林的优良树种被大量栽植。但是,由于我国毛竹造林技术一直采用传统的母竹移植法,造林成本高、成活率低、萌笋少,制约了毛竹的发展。笔者自2000年起,反复开展毛竹实生林生长发育进程状况的观察研究,取得了如下观测结果。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林苗木为毛竹种子培育的一年生实生苗,苗木规格为苗高40~65厘米,地径0.2~0.4厘米,每丛萌生4~8株。以整丛为1个造林植株,造林密度为3.5米×4米。造林当年,林地内间作花生、黄豆、红薯、玉米等,以耕代抚,其后3年,每年铲草抚育两次。造林后,在实验林内设置IIIIII,3种立地条件。中、下部坡位及山洼,土层厚度40厘米以上为I立地条件;中上部坡位,土层厚度20~40厘米为II立地条件;无论上、中、下部坡位,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下为III立地条件。各类立地条件均重复3次,设计9个固定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10平方米×15平方米。每个样地每年随机调查30~50丛不等,每丛选择3个标准株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定胸径、全高、成竹数等生长指标。

结果与分析

竹高生长发育进程分析。毛竹实生幼林15年生竹高生长发育进程观测结果是:15林龄的竹平均高分别为65.6厘米、184.5厘米、400.5厘米、673.7厘米、793.7厘米,最大竹高达980厘米。该结果表明,幼林竹高生长进程较快,到5年生时,平均竹高达793.7厘米,自第2年起,分别增长118.9厘米、216厘米、123.2厘米、120厘米,年平均增高120厘米以上。15年增长比率分别为64%181.3%117.1%68.2%17.8%,前期增长比率较大,随后逐渐降低。

胸径生长发育进程分析。毛竹胸径是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1~5年生胸径生长发育进程的观测结果是:1年生植株还不能测胸径,2-5林龄的平均胸径分别是0.51厘米、2.01厘米、3.22厘米、4.01厘米,最大胸径达6.10厘米。该结果表明,到5年生时,平均胸径达4.01厘米,胸径自第3年起,分别增长1.5厘米、1.21厘米、0.79厘米。平均增粗1厘米左右。各年增长比率分别为294.1%60.2%24.4%,前期增长比率较大,随后逐渐降低。

成竹数生长发育进程分析。毛竹实生幼林1~3年时,丛生性状明显,此后进入散生阶段。故每栽植丛的成竹数只观察到第3年止。观测结果是:栽植当年平均每丛成竹7.3根,第二年、第三年平均成竹分别为11.8根和11.1根。综合观测结果表明:成竹数生长进程与胸径、竹高生长进程呈显著负相关,随胸径、竹高生长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其下降过程要延续至胸径、竹高生长发育进程结束。

小结与讨论

毛竹实生幼林(15年生)竹高生长发育进程较快,5年生平均竹高达793.7厘米,最大竹高达980厘米。自第二年起,年均增高120厘米以上。各年增长比率,前期较大,随后逐渐降低。

毛竹实生幼林胸径生长发育进程增长缓慢。5年生平均胸径为4.01厘米,最大胸径达6.1厘米。自第三年起,分别增长1.5厘米、1.21厘米、0.79厘米。年均增粗1厘米左右。前期增长比率较大,随后逐渐降低。

毛竹胸径是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特别在小径竹不能利用的情况下,仅以出售商品规格竹(胸径6厘米以上)为收入时,获得收入的初始年限大约要8年以上。尽管如此,实生苗造林收入初始年限也并不比母竹造林慢,虽然母竹苗造林发育阶段成熟早,造林后萌笋成竹规格较大,但株数稀少,要达到砍伐利用的林分密度(每亩200),至少需要10年以上。而毛竹实生林一旦达到砍伐利用阶段,则林分密度大,株数多,相对则产量较高。再加上要获取大量母竹苗的难度大,而要获得大量实生苗要容易得多,通过播种育苗就行。因此,大面积造林时,选用实生毛竹苗造林是个很好的选择。

加快毛竹实生林胸径生长发育进程是速生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鉴于实生苗造林个体分化差异的显著性,通过良种选育达到速生丰产是有效捷径。另外,造林地的立地控制、单位面积立竹数的密度控制及整地、抚育、施肥等技术控制,对加快毛竹实生林胸径生长发育进程亦为重要的技术途径。这些有待今后深入开展研究。

 (作者: 曾庆斌 阳著平 顾国东)        (编辑: 张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