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世纪的五年,山西省林业迅速发展,三北工程区净增林地面积1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1.6%,上升了2.7个百分点。有42万亩的荒沙得到治理,90余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近百万亩的基本农田得到庇护,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003元,比2000年提高了170元。一些县的林业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
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省财政每年投资3亿元发展林业,并启动省级六大工程。面对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山西省造林局在安排部署今年三北工程建设时强调: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好,上级领导对我们的要求更高,我们肩上的担子将更重,但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作业设计粗糙,施工不尽合理;技术要求不严,标准质量不高;管理管护不到位,封山禁牧不落实;领导重视不够,工程管理松懈等问题。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自加压力,反骄破满,珍视上级的支持和信任,从严要求找差距、谦虚谨慎学先进,推广成功经验,促进工程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基层领导要强化三项工作
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引用毛主席的话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请大家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朴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来完成上级给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1.当一个合格的林业局长。首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这山望见那山高,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是当好一个林业局长的基本条件。其次要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林业生态意识,掌握业务技能,规范工作标准。对领导多参谋,多建议,对部下多引导,严要求,并带头做示范,抓样板。第三,要具备踏实苦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一是根据任务搞落实,按照目标选地址,注意工程建设的集中连片,照顾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二是外业详细调查,内业科学设计,按照技术要求翔实地进行外业调查,参照造林模式认真设计。三是按照立地定林种,根据林种选树种,确定合理栽植密度,选择科学造林方式,严把质量关。
3.认真落实工程管理。县级工程的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档案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对三北工程管理要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队伍,档案单独建档,资金专户储存。行政管理方面要协调领导,协调行业,协调群众,不违背群众意愿,只有让群众满意,才能争取支持。技术管理方面要突出技术承包,加强技术培训。
二、取长补短向八个县市看齐
在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中,山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办法。造林局要求大家向先进看齐,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保德县:专门成立了三北工程领导组,在工程建设上做到了“专业队伍造林、科技服务到人、统一标准质量、统一规划施工”。方山县:实行了技术承包的办法,创造出了“经济灌木铺底、针叶大苗点缀、径流林业整地、质量效益第一”的模式,创新了三北工程技术路线。娄烦县:“政府强力扶持、发展民营大户,集中连片治理,体现整体效益”。展示了民营林发展新机制。柳林、中阳、孝义等县:结合本地矿产资源丰富,采用了“政府统一标准、部门统一规划、厂矿企业出资、高标准一次绿化”的办法创新了三北工程投入机制。永和县:“结合红色旅游通道,强化山上治本,采用多种模式,实现身边增绿”的做法,使三北工程的规划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河津市:结合通道窗口建设,实施绿化精品战略,使三北工程标准质量达到精品工程要求。
三、求真务实学右玉四条经验
右玉县是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区之一,当地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封门”。如今,这里山绿了,水清了,羊肥了,民富了,全县有林面积已达138万亩,森林覆盖率比解放前净增46.7个百分点。
1.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相结合,注重优化建设布局。解放以来,右玉县大打以山川增绿为重点的旷日持久的 “人民战争”,使全县荒山秃岭逐步披上了绿装。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生态环境改善步伐却相对缓慢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搞好“山上治本”的同时,加快“森林拥抱城市、绿色进驻村镇”步伐。县城初步建成了“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化城市,同时,有80%的村庄达到了村民院内有树木、村内道路有行道树、村庄四周有绿化带。
2.坚持农田退耕与林草进田相结合 , 注重拓宽建设空间。针对传统的农耕方式造成土壤沙化退化严重、肥力持续下降的实际,自觉收缩种植业战线,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对移民迁出村庄、交通道路两侧、生态园区内耕地和不宜耕作的耕地全部退耕,尽量以“不动土”的林草业来替代“动土”的农业。先后在主干公路两侧各退耕1公里,建起了280公里生态经济走廊,同时完成通村公路绿化780公里,遮挡风沙、阻隔噪音、护路保田,充分展示了“绿色山西”的建设成果。
3.坚持大地增绿与群众增收相结合, 注重提高建设效益。按照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建设全省绿色生态畜牧基地和特色生态旅游基地的战略目标,在重点养殖区域大力推广以柠条为主的灌木种植,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按照“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努力把造林工程建成近似自然、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林,为加快该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全县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800多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也迅速崛起,2005年羊肉出口量相当于全省前十年的总和,还初步建成了一批生态旅游景点。
4.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注重扩大建设成果。近年来,在强化生态建设的同时,每年都在偏远的荒山秃岭划定一定区域,严格封禁,促进植被进行自然恢复。同时,全县还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平川地带建起9个移民新村,将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9660口人搬迁出来,以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植被资源的破坏。通过造封结合,绿色屏障更趋坚固,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冰雹由过去年平均7.2次减少到1.5次。全县近五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县区高30多毫米。
-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