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新林镇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设果园,八一行政村三社630余亩耕地被种植了果树,由于担心投入大等原因,近一半村民没有参加,但他们的部分二轮土地承包耕地却被其他村民占用经营了果园。2002年后,果园被镇政府定为退耕还林项目区,退耕还林补贴一直被种果树的农民领取,承包耕地的村民们不平,多次找村、镇和县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反映,时至今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连片建果园,部分村民耕地被占
据了解,2001年,新林镇政府规划在八一村三社建设果园,占用的630余亩耕地都是村民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中的土地。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该社共有68户村民,354口人,其中近30户没有参加果树种植。他们的地主要被其他6户村民占用,种了果树。
在村民温井国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上记者看到,他家承包土地时共10口人,共承包耕地58亩,承包期从1996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他告诉记者,他承包的地被果园占用了23亩。
温井国说,刚开始镇里说果树苗、打井、网围栏、地下输水管道等配套设施都要村民们自己掏钱,还说5年后要交特产税。当时自己家里3个孩子都在上学,经济困难,没有钱投入,也没有劳力干活,自己就反对栽果树。后来乡里就做工作、强迫让几户农民种了大家的地。
村民说,当年栽果树的时候,全行政村(7个自然村)的村民都出劳力,进行大会战,挖好了树坑和铺设地灌管道的沟,还修了路。温井国称,他自己就干了七八天。
59岁的村民王玉福说,种果园占了我12亩地。这些地以前我们都种着呢,每年都种玉米、谷子、黍子什么的,一般年景每亩谷子、黍子都能收二百多斤,好的年景,玉米能收六七百斤呢。
担任八一村三社社长十多年的王玉树说,当时镇里说搞农业开发,种植果树,5年后如果果园不见效益就把地退还给农户。
从2000年以来一直担任八一行政村村支书的卢明华说,2001年种树时群众可能考虑到要出钱、出力,要交农业税,还不时有大会战什么的,农民负担确实挺重,所以许多村民拒绝种植果树。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给大家做工作,让少数几户人先种了起来。种植果树的时候当地还没有退耕还林项目,要不大家也不会不种。
八年的果园没有成林,补贴却都被冒领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在新林镇实施,八一村三社的这片经济果园被列入了退耕还林地,按照退耕还林政策每亩退耕地补贴160元钱,因此国家退耕还林补贴都让少数种了果树的农户领走。
4月底,记者在八一村三社的果园看到,数百亩地的果园显得空空荡荡,围封的铁丝网和灌溉设施已不见踪影,已生长8年的果树绝大部分都没有半米高,且许多已经枯死,不时有牲畜从果园中吃草走过。
据村民反映,2001年地灌管道铺设好的时候试过一次水,但后来就没见浇过果园。镇里出钱为果园拉的网围栏,由于没有人照看,没过多长时间就都被人偷光了。
原毡铺乡(2001年撤乡并镇时合并入新林镇)分管林业工作的副乡长张国军说,果园没有成林的原因,与最近几年天气干旱有关,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管护不到位,打的机井和建设的地灌设施基本上就没有使用,牛羊等牲畜也到果园进行破坏。
虽然果园没有成林,但是退耕还林的补贴却都让部分村民冒名领走,温井忠就是种植果树而获利者之一。在他名下共计有64亩的果园,其中只有12.6亩是自家的承包地。他承认,从2002年至2006年的退耕还林补贴都自己领了,在开始领取时,一个人不能领这么多地(的补贴),就找人顶替签了户名。
温井忠说,在种果树的时候不但自己出了力,还出钱雇人栽树,还有管护什么的,也没少投入。
记者在一份林西县新林镇八一村三社的退耕还林补贴分户台账上看到,温井忠种的60多亩果树地,却有温井才等5人的名字在“领取补贴”。
据村民们反映,虽然这些地都算在了退耕还林地里面,但是种地的人每年还领取粮食补贴。2009年的粮食补贴都发给了原承包地的村民,每亩地发了30.4元。
谁为农民失地负责?
村民得知国家开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便开始找当地政府反映,但反映多次都没有得到合理解释,问题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解决。
为什么八一村要在2001年新建果园,张国军介绍说,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棠村有一个集体果园,种植的主要品种就是“123”果树,效益非常好。毡铺乡政府在考察后于2000年秋天决定在本乡也搞一两个经济果园,发展乡里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他说,打算在八一村新建果园时,也征求了八一村三社村民的意见,大部分村民都同意。
于是,毡铺乡于2001年春天开始在八一村和毡铺村做规划,建设两个果园。张国军也承认,在八一村三社种果树的时候,虽然做了多次工作,还是遭到了许多村民的激烈反对,有村民还曾和他大打出手。
但乡里面建果园的事情已经定了下来,并且规划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集中连片,每片达到1000亩以上,不能因为个别反对意见就停止果园的新建。他说:“乡里面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争取到该项目,非常不容易。”上面给出钱购买果树苗,一棵苗要六七块钱,全毡铺乡的果树苗款公家投入了30多万元。
对于村民说5年之后不见效益将地分给村民的说法,张国军解释,他确实对村民说5年之后果园肯定会见效,其他的并没有明确什么。
温井国介绍说,就因为这个问题大家曾经多次找镇政府、林业局等部门解决,但各部门都互相推诿,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双方村民都不好协调,没有能力解决,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我们到法院起诉时,法院领导说涉及土地纠纷的案件一般不予受理,还应该到镇里和村里协调解决。
温井国说:“只有在县农业局农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一名同志说,这土地应该归还我们,但是也得通过镇和村出面协商。”
现任林西县林业局林工站站长,2001年时担任毡铺乡林业站站长的赵玉说,由于2001年种的果树基本上都已经旱死,现在正准备让村民更换成杨树,等成活后再给发放2007年以后的退耕还林补贴。
然而,由于林地的所有权存在纠纷,现在更换树种的工作迟迟不能进行。到记者发稿时,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失地村民呼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归还属于他们的耕地以及应该享有的补贴。
(作者: 记者 任军川) (编辑: 张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