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鸥 Larus brunnicephalus;Brown-headed Gull
中型鸥类,体长39~45cm。背灰色,初级飞羽基部具大块白斑,黑色翼尖具白色点斑为本种识别特征。越冬鸟眼后具深褐块斑;夏鸟头及颈褐色。虹膜淡黄或灰色,眼周裸皮红色,嘴深红,脚朱红色。与红嘴鸥区别在于虹膜色浅,嘴较厚,体型略大且翼尖斑纹不同。
栖于高原湖泊水域、沿海及河口地带。有群居习性,常与其他鸥混群,繁殖季节数量达几十至数百只大群,成幼混杂,浮于水面或停歇在沙带上,平时在水域上空飞翔,亦常落至水面捕啄食物。叫声沙哑,群飞喧噪,起落成片。有护群习性,一只被打伤,伏地鸣叫,其他鸟则盘旋上空目视伤鸟, 有时向下俯冲, 不时鸣叫, 上下呼应。繁殖期在6~7月,营巢于沙岛地面。巢呈圆形,用草构成,巢间距不大,有时几乎相连,比较密集。每窝产卵3~6枚。
繁殖于亚洲中部;冬季至印度、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北京和云南等地;繁殖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青海及西藏中部等地;迁徙时见于北部及西南部。有些鸟在云南西部或偶尔在香港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