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坐山雕可能回“家”了

来源: 时间:2009-05-02 00:00:00

字号

4月15日清早,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繁育养护中心的饲养员老陈像往常一样,踏着残雪开始了他的巡山。走着走着,老陈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少了什么。坐山雕(秃鹫)哪去了?老陈擦了擦眼睛,仰望天空又注视了峰顶好一阵。“真的没有了!”老陈纳闷的神情中露出一点欣喜……
近来,只有4月18日保护区的饲养人员在麋鹿圈附近发现5只坐山雕。坐山雕的数量和出没次数减少了。
■关注
自1月上旬开始,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近30只坐山雕捕食130余只梅花鹿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此事件报道后,国家林业局、河北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和领导高度关注。4月16日至1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钱法文教授和刘冬平博士受国家林业局的委托,赴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
■定论
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钱法文和刘冬平对秃鹫捕食梅花鹿的相关情况给出了初步结论。
秃鹫为何捕食活物?
钱法文和刘冬平认为: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鸟类栖息地的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且草原上大群牛羊的散养情况越来越少,腐尸源已基本断绝,致使秃鹫的食物链中断,所以很可能促使其跋涉更远的路程以群攻的方式捕捉活物来填饱肚子。这也是保护区内为什么在短时间内秃鹫骤增并捕食了大量梅花鹿的原因。
另外,两位鸟类专家通过对保护区内两只成年公鹿被捕食的现象推断,不否认有金雕先捕杀而秃鹫紧随其后夺食的可能。
秃鹫的数量和出没次数为什么减少了?
钱法文和刘冬平认为:秃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留鸟,由于自身繁殖的需要和食物短缺的原因,它们正在逐步转变成小范围内迁徙的候鸟。每年的4月到5月是秃鹫的孵卵期,6月到9月是它们的抚养期,在这两个时期内它们不会大范围地移动捕食,但会经常饿肚子。根据两位专家掌握的秃鹫分布范围,他们认为在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闯祸的“凶手”很可能来自西北部的内蒙古、青海和宁夏的戈壁地带,那里才是它们的“家”。这个季节秃鹫可能回“家”孵卵了。所以它们的数量和出没次数才会减少,剩下的5只秃鹫很可能就住在当地。
秃鹫食鹿该如何应对?
连日来,因秃鹫捕食保护区内的梅花鹿,保护区蒙受了5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两位鸟类专家强调,秃鹫是国家二级濒危保护鸟类,诱捕和猎杀是绝对不行的。他们希望通过申请上级部门投入一定的经费与保护区合作建立一个鸟类环志监测站,对保护区内的秃鹫以及其他鸟类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对已经损失的梅花鹿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佳音
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繁育养护中心的动物在被坐山雕猎杀前,共有600余只梅花鹿、上百只马鹿和9只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麋鹿。进入4月份以来,让保护区管理人员最头疼的事情就是4只母麋鹿即将分娩,小鹿崽儿被坐山雕猎杀可就糟了。为了防范,保护区管理人员已经提前把麋鹿“关闭”起来,并投资数万元盖起了鹿棚,购进了胡萝卜和玉米等“补品”进行定时喂养。
可喜的是,坐山雕的数量和出没次数减少了,4月14日至15日,两只小麋鹿在保护区内也顺利诞生。两个小家伙现今已经跟随它们的妈妈到处撒欢调皮了。
■担忧
4月17日,我们与老陈一起探望了新生的小麋鹿。老陈站在麋鹿圈旁边,看着欢蹦乱跳的小麋鹿,那眼神似乎在凝望他阔别已久的孙儿。
“参加工作30多年了,我一直从事养鹿工作,特别稀罕小鹿崽儿。”说话间,老陈的眼神由激动变得凝重起来,“现在麋鹿下羔子,6月份梅花鹿和马鹿也该下羔子了。可到了冬天这些小家伙身体还不是很硬朗,又遇上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坐山雕再回来可就坏了……”说着话,老陈又抬起头来仰望着天空。
是呀,如果冬天坐山雕再回来,100多只小鹿是否又要丧命呢?

作者: 王艳军 刘英华 编辑: 张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