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19日宣布,将第70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授予中国科学家许健民。国际气象组织奖是全球气象界最高荣誉奖项,用于奖励全球在气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6月30日至7月2日,我国将在天津市举办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高官会议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交通部长第十二次会议。围绕可持续交通,这次会议将带来哪些新信息?过去一年我国可持续交通取得哪些成就?
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等7个部门上个月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组织多名专家和官员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
18日,记者从宁夏吴忠市获悉,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稀客”——3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在此栖息觅食。这是宁夏首次记录到彩鹮的野外活动影像,标志着当地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防范生态环境领域安全事故发生,2025年6月16日,衡阳市生态环境局石鼓分局组织人员在西湖公园参加了由区应急和安全生产委员会举办的第24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活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荒漠化防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牵挂的一件大事。
6月17日举行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团队绘制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系图正式发布。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精细刻画了65种植物群系或群系组的空间分布格局。
在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以观鸟为代表的自然观察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观鸟产业和观鸟经济也逐渐显露,使观鸟活动具有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佳案例的潜质。
近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最新统计数字公布:我国种群数量达到2555只。令人欣喜的是,仅仅11年,武汉观测到的总数量从零增长到540只,占全国总数超五分之一,居全国特大城市之首。
2012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大荒漠化综合防治力度,加快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