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联合承办的“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安全发展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处理好能源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关系,在多目标中寻求最优解,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确保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行稳致远。
“绿色低碳·能源变革”国际高端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绿色转型的前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技术和供应结构,风电光伏、先进核能、绿色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型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能源绿色低碳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李仲平表示,安全发展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表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当前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能源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双碳”背景下谋划好能源发展战略、把握转型节奏至关重要;能源化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的关系至关重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发挥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科学谋划能源发展战略,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统筹处理好短期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关系。在多目标中寻求最优解,确保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行稳致远。”戴厚良说,要推动能源系统由以煤为主的“一大三小”,即煤炭大,油气和新能源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即油气、煤炭小,新能源大这一方向转变。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认为,节能减污降碳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能源转型质量,在能源可靠性、生态性和经济性之中寻求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最优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方法要坚持系统逻辑思维,从战略和理念要做到先破后立;从战术和行动应坚持先立后破。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融合发展路径要以碳的控制和利用为基本指导,从“少用碳、少排碳、利用碳、不排碳和碳循环”五条路径,实现融合发展。
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需先立后破,实施节约提效、能源安全、非化石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利用、再电气化、固碳、数字化、国际合作等八大战略,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进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攻关、提高交通领域电气化、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制定碳移除行动方案、完善碳交易制度等八大抓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看来,新型电力系统是支撑全社会高度电气化,实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平台。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需要从基本原理、控制理论、分析方法上开展整体研究,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随机规划、安全稳定分析、协同控制等理论方法的认知;另一方面推进清洁发电技术、先进电网技术、用户侧响应技术、储能技术、电能替代技术、电动汽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氢能及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等9项关键技术突破。”舒印彪说。
科技创新助力油气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油气是当今世界的主体能源,随着上游投资减少供应不确定性增加,油气安全依旧是能源安全的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孙龙德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要围绕加快陆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新一代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四大领域,加快推进智慧油气田技术、超级盆地多资源多能源绿色协同、新一代工程技术与装备、油气区二氧化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埋存等核心技术创新。未来油气行业肩负能源安全保障、稳油增气和绿色低碳三大使命,并且基于油气的能源和材料双重属性,特殊作用仍不可替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表示,石化行业要加大能效提升,推进生产过程减碳;大力调整用能结构,推进产业源头减碳;加大产品循环利用,推进市场消费减碳;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产业末端减碳;推进煤化工与关联产业融合多联产发展,降低碳排放。
标普全球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表示,油气行业在能源转型进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和双重使命,既是维持世界经济运转的推动者,又是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特别是天然气,为全球降低碳排放做出了贡献。展望未来,石油和天然气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油气行业应运用其强大的运营能力、资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