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论坛 >  正文

汛期来临,韧性城市如何建?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5-05-27 09:46:44

字号

前几天,湖北省武汉市大部区域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区域积水较深,引起市民网友关注。时值雨季,每当特大暴雨来临,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将在短时间内面临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快速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在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方面暴露出系统性短板。


2025(第七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大会分论坛之一以韧性城市水系统构建的创新与实践为主题,对城市排水防涝韧性提升与智慧管控展开深入讨论。


微信截图_20250527094739.png

2024年4月21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广东清远英德市浛洸镇被淹。


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防控问题:设计标准滞后,抗灾韧性不足


在城市水环境专家任南琪看来,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韧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防控问题。


“首先面临的挑战是监测碎片化,预警时效差、重治轻防、重建轻管,兼顾提前与精准的递进式科学预警技术匮乏,排水防涝系统韧性提升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匮乏。” 任南琪补充道:“具体而言,当前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化监测标准与技术尚未建立,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导致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本底不清,很多时候包括市政和水利等一些相关部门没有打通,这也导致很多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场站网核一体化统筹协调困难。”


如今,“百年一遇”的强降雨逐渐常态化,然而很多城市排水系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极端灾害场景下的应急指挥仍主要依赖经验和静态预案,智能化决策辅助模型和系统应用不足,面对突发灾害响应滞后。


要解决城市内涝治理的难点,应重点围绕排水系统,包括立体监测,风险识别、能力建设、智慧管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


“从未来需求来看,无论是理论引领、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战略性装备包括仪器仪表的突破和国际领先平台的建设,都需要企业家与科学家共同开展工作。” 任南琪表示。


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蓄排协同治涝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针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风险,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长刘广奇看来,要从设施构建和管理机制着手,重点通过提高蓄排能力,实现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国建设了大量的蓄滞洪区,但部分蓄滞洪区里面可能有一定的城镇建设。因此,需要考虑流域大尺度和城市小尺度防洪工作的衔接,对于城市内涝治理来说,蓄排结合的理念借鉴非常有意义,并且强降雨带来的流域洪水和城市内涝,都需要部门间的强力协作。” 刘广奇表示。


蓄排模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引领现代雨水综合管理,对于小雨,主要依靠低影响开发等源头措施进行解决;对于中到大雨,需要发挥城市排水管渠的作用;对于大到暴雨,则需要内涝防治系统协同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城市的河湖水系还有调蓄空间;对于极端降雨,就需要发挥应急管理的作用。刘广奇介绍:“海绵城市更强调不同规模的降雨由不同的设施或措施发挥作用,这样就能更好的应对城市的排水防涝的问题。”


“接下来,气候变化对降雨的影响或者极端降雨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参数将会影响地表汇流,借鉴流域蓄滞洪的概念,城市内涝治理应坚持蓄排结合。”刘广奇表示。


治水要从系统治理,走向立法“制”理


在韧性城市水系建设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建龙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强调,治水要从系统治理,走向立法“制”理。


王建龙曾在采访中表示,中国雨水系统提升改造在管理等非技术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没有法律抓手很难去统筹已有的公共设施,尤其是对如何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现有规范标准体系,如何在现有的涉水法律法规中纳入雨水管控要求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总的来说,城市雨水系统韧性提升应统筹安全韧性、生态韧性和管理韧性等方面,以最大化自然水文本底保护为底盘,以全过程调控设施建设为依托,以立法和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董欣看来,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社会功能,一个是生态功能。当大到暴雨来临,在发布内涝风险地图的基础上加大强排,对于城市韧性的提升有比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对韧性城市的理解要跳出单一的硬件设施视角,要从多元协同的视角来理解。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当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基础设施的功能最大化,在这方面,管理科学比硬件科学和技术科学更重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