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郁郁葱葱,花朵静静盛开,空气清新干净。漫步其间,有种置身花园的错觉。其实,这是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打造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
日前,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节能)联合组织的“走进新国企·中国节能绿色工厂”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的合肥市小仓房净水厂。
“我们采用了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实现了污水处理的可视化、可预测、可控制和可预警,污水处理从自动化迈向了智能化。”小仓房净水厂厂长陈冬升说。
合肥市小仓房净水厂内景观。
人工智能通过对进水、处理过程、出水的全方位自动采样和智能分析,实现了对污水处理厂全工艺流程“看得清”。
“以往我们会对水质进行人工取样,但取样点少、周期长,难以实时把握水质情况。”陈冬升介绍,采用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后,工厂水质取样点从10个提升到100个,通过智能检测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精细化水质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水务系统还能通过算法模型,实现对水质“猜得准”。在这家工厂集控室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人工智能提前预测出了工厂的进水量、出水量、氨氮浓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浓度、总磷浓度等各项指标。
这些水质预测数据,能够发挥什么作用?陈冬升解释说,作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工厂的设计污水处理规模达每天40万吨。但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每天的进水量波动也非常大:多则将近50万吨,少则20多万吨。同时,水质的变化也很大。人工智能提供的水质预测数据,帮助工厂运营团队提前掌握了水质波动情况。
“刚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水务系统时,它对水质的预测准确率在80%左右。随着数据训练和算法模型的不断优化,预测准确度持续提高。未来,我们期待它的预测准确率能够达到96%至98%。”陈冬升表示。
应用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后,小仓房净水厂所有污水处理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调节。
掌握水质数据后,下一步就是对污水进行处理。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虽然自动化水平很高,但是依然需要人工调节。”陈冬升告诉记者,应用人工智能水务系统后,水泵的开启、药剂量的增减、曝气控制、回流控制等所有污水处理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调节。
他还谈道,以往依靠人工调节,最快半小时对各种控制仪表调节一次。人工智能水务系统类似“自动驾驶”模式,每两分钟就可以自动对各种控制仪表调节一次,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精细控制。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水务系统的在线预警算法如同24小时值守的“环保哨兵”,能够精准识别水质超标、数据异常等情况。“如果出现水质严重超标、设备仪表异常、工艺参数偏离、能效异常等情况,人工智能系统会进行提前预警,提示我们加强人工干预。”陈冬升说。(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