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看黄河从“险”到“安”

来源: 人民网-河南频道 时间:2025-09-29 14:39:06

字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安澜”始终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秋日的黄河,悄悄收敛起盛夏的湍急,平静的河面漾着波纹。黄河两岸的田野上,大豆挂荚,玉米垂穗;滩涂湿地里,荻花摇荡,飞鸟翔集……丰收在望与生态秀美的景致里,是黄河告别“水患”,走向“岁岁安澜”的生动印记。


黄河两岸生机勃勃。.png


黄河两岸生机勃勃。开封河务局供图


科技治黄,从“经验判断”迈向“精准决策”


黄河防汛,最怕河道工程的“小动作”,尤其是水下的固堤石,在水流的不断冲击下,难免悄悄移位、松动,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汛期一来可能酿成险情。过去靠人工巡查,不仅辛苦,还容易漏过细微变化。如今在河南黄河边,一批“特殊装备”的出现,让防汛监测变得又准又快。


“大家看这颗‘石头’,看着普通,实则是守护黄河的‘隐形哨兵’。”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惠济区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副主任张钊指着一块形似石头的设备说,“这个高精度传感器,能24小时盯着河道工程的细微变化,哪怕固堤石晃一下、挪一点,它都能立刻察觉并上传数据,效率比过去人工巡查翻了好几倍。”


如今,这样的“智能哨兵”已在河南黄河段布设了1962个,再配上无人机巡查、AI视频监控、“智能测艇”,一张“天上看、地上巡、水里探”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就此织成,工作人员打开手机或电脑,能随时查看黄河的情况,“掌上巡河”成了日常。


在郑州市区的“模型黄河”实验基地,有一条800米长的“黄河”静静流淌。黄河下游“爱跑偏”的游荡性河段、泥沙淤积河段都被精准地复刻了出来。“这里能模拟暴雨、中雨等不同强度的降雨,从2016年起,基地每年汛期前都会做大洪水演进模拟试验,就像提前演练防汛。依靠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为实际防汛决策筑牢‘科技堤坝’。”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夏修杰介绍。


要说科技治黄的“重头戏”,还得看小浪底水利枢纽。遍布枢纽的传感器,把现实中的小浪底完整“搬”进了电脑。调水调沙时,只需输入参数,系统就能自动算出最优方案,让“经验调度”变为“数据驱动”。


小浪底管理中心开发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李立刚介绍,从2002年至今,依托数字孪生系统与智能设备,小浪底已成功开展31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主河道的底部平均被“挖”深了3.1米,黄河每秒能通过的水量增加了近两倍。


细雨中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jpg


细雨中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人民网 程明辉摄


生态治理,从“三害之地”蝶变“生态绿洲”


“过去黄沙漫天,如今飞鸟成群。”兰考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葱茂的生态林带和湿地,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之地。


史料里藏着这片土地的旧模样。黄河兰考段仅25公里,但其决口次数,在黄河下游占了近十分之一。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给兰考县留下了大片寸草难生的风沙地。直到1962年,焦裕禄带着群众“追风口、探流沙”,开启了兰考治沙的序幕。


近年来,兰考持续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52公里生态林带像绿色屏障护住河岸,31公里生态步道串起沿途风光,100多种植物扎根生长,160多种鸟类在此安家,昔日“三害之地”已成“鸟类天堂”。


这样的生态蝶变,在三门峡库区同样上演。作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重要工程,三门峡水库在发挥防洪、防凌作用的同时,还滋养出一片广袤的库区湿地,每年上万只白天鹅来此越冬,让三门峡赢得了“天鹅之城”的美誉。


“以前黄河断流时,湿地生态恶化,现在通过水库调蓄和水量统一调度,不仅防止了断流,还让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三门峡中流砥柱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如今,库区周边鸟类已从过去的175种增加到315种,占河南省鸟类总数的82.5%。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生态变化更是触手可及。通过滩区治理、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等措施,曾经裸露的沙滩长出了连片草木。如今园区内草木葱茏、水鸟翩跹,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宝藏地”。


从兰考的生态林带到三门峡的天鹅湿地,从郑州的黄河公园到开封的黑岗口生态廊道,河南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给黄河岸线披上“绿装”,曾经满目疮痍的母亲河已成为“生态风景线”,“幸福河”的底色愈发鲜亮。


小浪底水利枢纽。.jpg


小浪底水利枢纽。人民网 程明辉摄


水利工程,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调控”


黄河宁,天下平。


水利工程是守护黄河安澜的“压舱石”。黄河从“险在河南”到“岁岁安澜”,离不开防洪工程体系的持续完善。


俯瞰河南黄河岸,500多公里标准化堤防像一道“钢铁长城”蜿蜒铺开,每一段都能扛住花园口每秒22000立方米洪水的冲击。50多处新续建的河道整治工程、40多处翻新加固的险工(在设计运用条件下可能发生危险的堤防区段)与防护坝,更把“地上悬河”游荡不定的河势牢牢锁住。


在开封黑岗口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一棵挺拔沧桑的福桐静静伫立,见证着水利工程的变迁。站在河势观测台远眺,1.5公里宽的黄河水面上,控导工程像沉稳的“河脉调节器”,把河道捋得规规矩矩。


“自明代起,黑岗口就是出了名的‘险段’,历史上多次决口。”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江浩指着河道说,“现在有了这些控导工程,黄河主槽基本稳定了,防汛的压力也小多了。”


观测台东侧的黑岗口引黄渠首闸,藏着“害河变利河”的故事。这座1957年建成的涵闸,历经三次改建,如今每年能引1.3亿立方米黄河水,既供开封市民饮水、工业用水,又灌溉了农田,连城市河流的生态补水都靠它,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闸”。


而小浪底水利枢纽,更是新时代治黄工程的“国之重器”。这座掌控黄河92%流域面积、91%径流量和近100%泥沙的“超级工程”,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山体内开挖出108个洞室,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小浪底的核心本事是‘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造洪峰,把河里的泥沙冲进大海,破解了黄河‘水少沙多’的老难题。”小浪底水库管理中心水调专员赵珂介绍。自2001年投运至今,它已拦下78亿吨泥沙,把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至“千年一遇”,还让黄河下游连续25年没断过流,实现了从“被动挡水”到“主动控河”的跨越。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三桥汇”,像一部浓缩的治黄工程史。1903年的郑州黄河铁路桥,废弃的桥墩上还留着近代治黄的艰难印记;1958年的郑州黄河公路桥,带着新中国治黄起步时的踏实与探索;2010年通车的郑新黄河大桥,以舒展的斜拉桥身姿,亮出当代中国的工程底气。三座桥并排横跨黄河,不仅是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是河南治黄从“苦守”到“巧治”的生动见证。


从“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难记忆,到“伏秋大汛不决口,地上悬河不抬高”的安澜现状,河南治黄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如今漫步黄河岸边,昔日让人忧心的“水患之河”,早已变成滋养百姓、孕育希望的“幸福之河”。


滔滔黄河奔涌向前,千百年的安澜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程明辉)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起舞绝壁,问道阳朔山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