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公益动态 >  正文

洪泽湖“鸟叔”的30年守护

来源: 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0-24 16:59:48

字号

10月的洪泽湖湿地,芦苇荡翻着白浪,风里飘着蒲草的清香。


59岁的黄元国背着鼓鼓的相机包,踩着泥泞的小路往湿地深处走。裤脚沾着草屑,鞋帮裹着泥浆,额头上的汗顺着眼角往下流,可他的眼睛却亮得像星子,不时往天上瞅,生怕错过一只飞过的鸟。


“洪泽湖的鸟在等我”.png


“洪泽湖的鸟在等我”


黄元国的爱鸟情结,始于洪泽湖的童年。1964年,他出生在泗洪县孙园镇孙刘村,家离洪泽湖只有几里地。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到湿地割牛草,总能看到成群的大雁排着“人”字队掠过天空,鹭鸟在浅滩啄鱼时溅起的水花,还有布谷鸟“咕咕”的叫声,像一首天然的童谣。“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一辈子看着这些鸟,该多好啊。”


高考时,黄元国非生物系不报,最终,他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修鸟类学。大学四年,他跟着老师跑遍了清凉山、中山植物园、紫金山,把每一种鸟的习性都记在笔记本上——“我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将来回到洪泽湖,给家乡的鸟‘建档’。”


1991年毕业,黄元国毅然回到泗洪中学当生物老师。“我不想去大城市,洪泽湖的鸟在等我。”


从1991年到2023年,.png

从1991年到2023年,黄元国的周末和假期,几乎都泡在洪泽湖湿地里。为了观察鸟类,他花了近30万元工资买相机和镜头。为了拍到东方白鹳的筑巢画面,他连续3个月早起,每天5点就到湿地蹲守,饿了啃面包,渴了喝矿泉水;为了记录震旦鸦雀的繁殖习性,他曾在芦苇丛里待了6个小时,腿麻得站不起来,差点被蛇咬;最危险的一次,是2006年调查东方白鹳时,他不小心陷入齐腰深的沼泽,越挣扎越陷,幸亏保护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把他从“泥人”状态救出来。


1998年,黄元国创立了“泗洪县伤病动物救护中心”,开通了24小时救护热线。从此,他多了一个身份:“鸟医生”。救护中心里,有他救治过的各种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耳鸢、白枕鹤,还有普通的麻雀、斑鸠。最让他难忘的,是2002年初春救治的那只黑耳鸢——它因为生病,一连几天不吃东西,黄元国买来瘦肉绞碎,把药掺进肉末里,用手喂它。可黑耳鸢并不领情,锋利的喙把他的手腕啄得鲜血直流。连续喂了一个星期,黑耳鸢终于开始吃东西,后来康复放飞时,它在黄元国头顶盘旋了三圈,才慢慢飞走。“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疼都值了。”


至今,救护中心已经救护了600多只鸟类,其中,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200多只。花鸟市场和菜场的商户都成了他的“线人”,只要看到受伤的鸟,就会赶紧给他打电话:“黄老师,这里有只鸟受伤了,你快来。”


“把爱鸟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作为生物老师,黄元国把爱鸟的种子播进了学生心里。他组织了“生物与环境兴趣小组”,带学生到湿地观鸟、做调查,教他们用望远镜认鸟、用相机拍鸟。“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比课本上的图片生动多了。”黄元国说:“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洪泽湖的鸟不是课本上的‘标本’,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朋友’。”他的学生中,有两个现在在洪泽湖湿地景区做生态监测,还有一个回到泗洪中学当生物老师,跟着他一起护鸟。“黄老师让我知道,原来鸟的世界这么有趣。”学生小张说:“我想跟着他,把爱鸟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除了学生,黄元国还带动了5000多名志愿者加入“爱鸟阵营”。他们走进社区、学校,宣传护鸟知识,发放宣传册,“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保护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0年来,黄元国的努力没有白费:洪泽湖湿地的鸟类从2006年的147种增加到234种,其中60多种是他发现的。2016年,他首次发现70只白额雁(濒危物种);2023年,他拍到东方白鹳在铁塔上筑巢繁殖的画面,这是宿迁首次记录到东方白鹳繁殖。“每次看到新的鸟种,我就像捡了宝贝一样。”黄元国笑着说,“这说明洪泽湖的环境变好了,鸟愿意来这里安家了。”


对于未来,黄元国的愿望很简单:“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鸟、喜欢鸟,让洪泽湖成为鸟的天堂,也成为人的天堂。”他说,等退休了,他想在湿地里建一个“鸟博物馆”,把他拍的鸟的照片、视频都展示出来,“让孩子们知道,洪泽湖的鸟有多美。”


夕阳西下,黄元国站在湿地边,看着远处飞翔的白鹭,嘴角扬起笑容。他摸了摸怀里的相机,又往湿地深处走了几步,“洪泽湖的鸟,需要我;我,也需要它们。”


风里,传来白鹭的叫声,像在回应他的话。(作者:杨海南 杨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