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来临,防范露天焚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农村地区基层工作的一项重点。农村地区露天焚烧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在冬季、春季,有大量干枯芦苇、杂草、树叶的河边、池塘是露天焚烧的重灾区。农村的垃圾池也常常“冒烟”,因为农村原来没有成熟的垃圾清运系统,农村居民长期形成了就地焚烧垃圾的习惯,虽然近年来各乡、镇、村均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和转运体系,但很多村民仍习惯于在垃圾堆处焚烧垃圾。此外,庄稼收割后田间地头残存的秸秆、杂草、枯叶较多,很多农民会将家边、田边、路边的残存秸秆、杂草、垃圾堆扫后焚烧。
不过可喜的是,近年来,笔者在日常大气污染防治巡查工作中发现了几个新转变。部分乡镇的水泥垃圾池或铁皮垃圾桶更换为塑料垃圾桶,一定程度上倒逼垃圾焚烧行为的消失。有的镇尝试农村垃圾每天由专业转运公司计量回收,对垃圾转运量按照人口及产生量进行量化考核,有效杜绝了垃圾收集清运人员在收垃圾时焚烧。在芦苇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部分乡镇将河边芦苇机械化收割打包成捆,用来加工工艺品,边角料送至生物质发电厂进行再利用。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到,在农村地区防范露天焚烧行为,一些“土办法”也能发挥出很大作用。政府部门可以收集本地区好的“土办法”,分享有效防范露天焚烧的经验,互相借鉴学习。充分发动群众和基层组织,让群众参与其中,真正消除基层治理痛点、堵点和难点。(作者:刘金吉 黄小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