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检察院收到“益心为公”公益诉讼志愿者举报:洋山周边海域漂浮的白色泡沫下藏有渔网,困住大量海洋生物。检察官立即展开实地核查,发现该海域遍布废弃鳗鱼苗网具,毛竹竿、悬浮渔网与泡沫浮球交织,不仅困住鱼虾、威胁海龟迁徙,也给过往船舶造成航行安全隐患。
进一步调查显示,该海域为浙沪共管“交界地带”,废弃网具部分来自上海海域洋流漂送,部分为本地渔船随意丢弃,单靠一地治理难以根治。依托此前与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及两地涉海部门共同签订的《关于加强区域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执法司法协作办法(试行)》,嵊泗县检察院迅速跨海域移送案件线索,推动沪浙两地同步介入、协同治理。
这场公益诉讼发起的跨区域联动,打破了“各管一段”治理壁垒,为交界海域生态保护探索“携手共治”新路径,也让当地渔民对海域环境改善增添了期待。
近年来,嵊泗县检察院立足海岛实际,以机制创新为突破、跨区协作为纽带、多方联动为支撑,深耕海洋生态司法保护,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斩断各类破坏行为、修复海洋生态,为当地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去年,该院办理了一起“三无”涉渔船只在禁渔区非法捕捞案件,涉案人员陈某、池某的行为造成渔业资源损失21万余元。案件办理中,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坚持“惩治与修复并重”,明确“判刑不是终点,生态修复才是关键”。最终,涉案二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全额缴纳21万余元生态损害赔偿金,该笔资金将专项用于海域增殖放流,助力渔业资源恢复。
近3年来,嵊泗县检察院已办理12起非法捕捞案件,严格落实“谁破坏、谁修复”原则,以司法刚性守护海洋生态平衡。该院还在小岛渔区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渔民代表参与,凝聚生态保护共识;依托海洋特别保护区公益保护联盟,联动多地检察机关与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执法,对非法捕捞形成全方位威慑。
此外,嵊泗县检察院联合渔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清笼净海”专项行动,其中一次性清理非法地笼网300余顶,有效清除海域“生态顽疾”。
该院还创新“检察+审计”监督模式,通过筛查海域使用、渔业养殖等领域审计数据,精准发现13起海域违规使用线索,推动整改海域339公顷,督促补缴海域使用金13.7万元、追缴罚款168万余元,切实规范贻贝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 作者:陈斌娜 唐君君 钱慧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