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燕子冻毙于深秋”是一记警钟

来源: 南方日报 时间:2025-10-24 17:23:43

字号

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黑龙江五常市,有人拍到一百多只燕子因为家门口比较暖和,就滞留在那里并未南迁,没想到寒潮突至,不少燕子因此死去。有人猜测,这与今年的极端天气不无关系,降温幅度太大、速度太快,打乱了生物的习性,使得燕子来不及应对。


多地夏季“超长待机”后“一夜入冬”,创下10月中旬最低温纪录,北方部分城市伴有短时降雪,广东民众也不得不披上厚外套。事实上,不只是现在,今年的异常天气数都数不完;北方春耕异常干旱,秋收又碰上连绵阴雨,南方则抱怨“台风”不仅早到晚退,而且喜欢扎堆来袭。再往前看,河南极端强降水、川渝地区高温山火……气候越来越极端,已经到了普通人切身可感的地步。


燕子冻毙于深秋,直接原因或许是强冷空气叠加可能存在的弱“拉尼娜”效应导致快速降温,深层来看,或许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这牵扯出另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话题:都说全球在变暖,为何总能见到“寒潮”“冷冬”?都说两极冰川融化,气候更湿润,为何干旱灾害反而加剧?


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非简单的气温上升,而是一套连锁反应。以我国为例,夏季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总躲不过“西伯利亚寒流”,因为北边就有一个“冷库”。但由于北极环流的存在,许多冷气被“锁”着放不出来,然而伴随着气温上升,北极、格陵兰地区冰盖融化,淡水大量进入海洋,改变洋流密度和方向,冷空气肆意南下侵袭中纬度地区,会使得降温更加极端。不仅是寒潮,有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和欧亚大陆多国面临的重大旱涝事件、沙尘暴事件等极端天气背后都存在着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期,23个国家87个机构的160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并发布《全球临界点报告》,其中指出:“随着全球变暖突破1.5℃的临界阈值,世界正迅速逼近一系列灾难性临界点。”温水珊瑚礁的热临界点中心估计为1.2℃,这意味着即便地球“发烧”得到遏制,我们也再难观赏美丽的珊瑚礁,而这一生态系统支撑着数亿人的生计以及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伴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亚马孙雨林可能大面积枯死,大西洋温盐环流或将崩溃,全球气候扰乱的后果不只是极端天气,还将显著威胁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


人类为此做好准备了吗?或许还没有。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积累排放量最高的国家,然而今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即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协定》;3月,美国环境保护署宣布着手撤销数十项重要的环境法规;7月,“大而美”法案取消了数十项绿色能源激励措施,传统能源获得倾斜;同时,美国国务院裁撤全球气候变化办公室,这也意味着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上将不会出现美国官方代表的身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陆续公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气候变化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尽管个别国家逆潮流而动,但国际社会应当把握正确方向。


可叹春暖时,谁作北归燕。天气预报显示,本月25日前后又将有冷空气侵袭我国北方,届时将伴有大暴雨或是大暴雪。燕子不能阻止寒潮的降临,部分个体会选择提前迁徙或是改换栖息地,但人类有能力有智慧探究极端天气背后的原因,肩负起守卫自然生灵、共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愿气候变化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全人类共同携手,应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作者:默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