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20天就把9万多元的运输费纠纷捋顺了,‘运安行’真是给咱物流企业解决了大难题!”初秋的清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西站物流园区里,鑫鑫物流公司负责人潘某望着刚卸完货的货车,脸上满是笑意。此时的园区内,货车穿梭、叉车往来,一派繁忙的景象。
惠山区是无锡市物流产业核心聚集区,年货运吞吐量超千万吨,物流企业逾6000家。然而,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张,货物损毁理赔、运费拖欠等纠纷高发频发,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2025年以来,惠山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运安行”运输类纠纷治理项目,整合司法、行政、行业资源,构建起全链条解纷体系,让“运通八方、安行无忧”从愿景变成物流企业的真实体验。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物流纠纷涉及运输合同、货物保险、仓储保管等多个领域,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惠山区法院副院长边嵘介绍,2024年该院受理运输类纠纷同比上升18%,其中70%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如何让这些纠纷快审快结、从源头上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是法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025年年初,惠山区法院将全区运输类纠纷集中至洛社人民法庭管辖,打造“法漾洗砚·运安行”项目,推出三项创新举措。
一是前端分流推动“源头解”。洛社法庭与辖区物流园共同打造“法官﹢工作站”机制,精准对接物流企业法治需求,定期派驻法官开展普法讲座、巡回审判,结合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讲解误投保险后的理赔问题、单式联运中货物毁坏的责任分配等一系列实操性内容,提醒从业者筑牢法律风险防线。“法官上个月刚来讲了运输合同签订注意事项,现在企业签订的物流合同里,‘货物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条款写得更细了。”传化公路港物流公司总经理李峰说。
二是集中管辖实现“专业办”。洛社法庭挑选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5人专业团队,梳理出“运输费拖欠”“货物损毁赔偿”“物流保险理赔”等类案审理规范。“现在我们对物流行业的交易习惯、格式合同条款都了如指掌,审理周期平均缩短40%。”洛社法庭法官邹迪凡展示的台账显示,项目运行半年以来,已审结运输纠纷案件108件,调撤率达61%。
三是司法确认保障“真履行”。针对调解协议执行难问题,明确“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流程。“以前达成调解协议后,如果履约一方反悔,还需要重新起诉;现在调解协议一经达成,就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一旦违约可直接申请执行。”惠山区法律工作者协会会长缪建平介绍,他近期调解的3起案件,当事人均按期履行,“司法确认给调解协议上了‘双保险’。”
“‘运安行’的核心,是从‘坐堂办案’的被动应对转向‘深入行业’的主动治理。”洛社法庭庭长王臻表示。
不久前,洛社法庭辖区内两家物流公司因运输途中货物致损产生纠纷,“运安行”团队敏锐地发现业内存在货损赔偿举证不规范、货物价值定损机制不透明等普遍问题。随后,法庭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审理的货物运输致损相关典型案例,推出《身边的微案例·运安篇》,明确“物流企业货损举证清单”“货损贬值损失计算方式”等细则,不仅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提前为行业“划红线、立规矩”。
从“法庭独奏”到“协同合唱”
“跑运输的,谁没遇见过拖欠运费?讨账的滋味,比跑长途还熬人!”做了十余年物流的潘某,提起过去的糟心事就直摇头。
2024年9月,潘某的公司给一家钢材企业运输不锈钢货物,对方却以资金周转难为由,一直拖欠9万余元的运费。迫于无奈,潘某诉至惠山区法院,要求某钢材公司支付运输费及逾期利息。
“这个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判决并不难,但钱能不能到账、纠纷能不能彻底化解,还需要费一番功夫。”王臻翻看卷宗时心里已有盘算。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庭依托“1﹢3﹢N”多元联治机制,把案件委派给了洛社镇综治中心。
综治中心迅速将案件分到物流行业调解平台。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调解员唐洁第一时间与双方约谈,了解详细案情后,提出了调解思路:“钢材公司确实有短期困难,但拖欠运费也卡着物流公司的脖子。不如分期付款,给双方都留条路?”
案件调解过程中,洛社法庭的法官也全程跟踪,同步提供“点对点”指导:“分期协议要明确每期金额和支付时间,最好加上制约条款。”经过几轮沟通磋商,双方终于敲定:2025年12月31日前分3期付清欠款和利息。
更让潘某安心的是,洛社法庭还同步对这份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如果对方不履行,我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不用再走诉讼程序。”
从提交材料到纠纷化解,仅用了20天。如今,调解协议确认的第一笔运输费33000元已经到账。“高效、暖心,这才是企业需要的司法服务!”潘某说。
“这个机制中的‘1’是党委领导,‘3’是‘一庭两所’,即人民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三方联动,‘N’则是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化解矛盾纠纷。”王臻介绍,“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法院‘单打独斗’工作模式,减轻了司法压力,更重要的是,基层调解解纷方式更灵活,更加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从“个案化解”到“行业赋能”
“案子结了,法官还专门上门为我们指出合同管理、货物追踪等流程的风险点,为企业‘除病根’!”运通公司通过“运安行”化解一起货损理赔纠纷后,又接受了“法治体检”服务,完善了内部风控制度,新签合同的纠纷率显著下降。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运安行”正在将裁判规则和治理经验转化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共产品。
精准“风险画像”是第一步。洛社法庭建立了翔实的物流纠纷数据库,通过梳理100余件已结案件,挖出“合同约定模糊”“货物交接不规范”“保险保障薄弱”三大纠纷根源。“分析图表、研判分析报告会以微信公众号文章、工作简报等形式推送给辖区物流企业,让企业一看就知道哪里容易‘踩坑’。”邹迪凡介绍。如今,这份“风险画像”成了辖区物流企业的“自查指南”。
光有提醒还不够,还要拿出“硬标准”。针对高频问题,洛社法庭推出《物流运输合同裁判规则指引》《货物交接四步骤指南》等手册,把“货物签收要验品名、点数量、查包装、记异常”这类细节写得明明白白。“照着法院的指引改合同、做交接,扯皮的事少多了!”物流园区的企业主纷纷称赞道。
让企业更有动力的是“信用联动”机制。惠山区法院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给诚信企业发放《自动履行生效证明》,将其纳入“红榜”,在政策扶持、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对恶意违约、拒不履行的企业,共享其失信信息,作为企业在市场准入、招投标时的参考标准。“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营造公平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王臻说。
据统计,“运安行”项目开展以来,惠山区法院新收运输纠纷数量环比下降24%,因合同约定不明、运输单证交接不全引发的纠纷分别下降了27%和10%。
“纠纷少了,耗在讨债、打官司上的时间和金钱省下来了,可以更专注拓展业务了!”一名中小物流企业主高兴地说。一家全国性物流公司的区域负责人直言:“就冲这里法治环境好、办事有规矩,我们才把华东分拨中心放在惠山。”
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惠山区新增物流相关企业同比增长3%。“从化解一个个案件到点亮整个行业的发展之路,‘运安行’正让惠山物流行业更有秩序、更有活力!”惠山区物流行业商会会长马成军说。(庞遵美 余杭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