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气候变化让农药越用越多?如何构建气候韧性农业系统?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0-31 17:39:25

字号

“近期频发的天气异常现象导致农田减产的消息层出不穷。在北方,持续的连阴雨天气严重干扰了秋收秋种进程。南方地区则因持续的晴热少雨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对秋冬种作物的播种与出苗造成了严重影响。”环保公益机构自然田项目主管张媛媛表示。


近日,自然田、青赣环境、绿行齐鲁、青野社区等多家环保组织联合举办“从田间现实到系统行动:气候变化下的农业韧性之路”发布会,发布《极端天气频发对农药使用影响的观察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围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药使用行为变化及农业气候韧性提升路径展开探讨。


气候变化加剧农业挑战


“今年7月—8月,我们走访了江西、安徽、山东三地,对22户农户进行深度调研。”张媛媛告诉记者,通过走访,他们发现,气候变化正通过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并间接导致病虫害加剧,进而推动农药使用频次、剂量和种类的上升。


调研显示,超过半数农户观察到病虫害发生频率增高、防治难度加大。“有农户农药使用量增加了约10%。”张媛媛说。


农户气候适应能力不均也是此次调研发现的普遍问题。农户在面对气候冲击时,多采取低成本、经验性的被动调整,如挖排水沟、调整播种时间等。然而,约三成农户,尤其是年长与小规模种植者,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缺乏系统支持。同时,农户在用药决策上高度依赖个人经验与农资店推荐,缺乏科学、气候响应型的技术指导。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畅等问题,也削弱了农业系统的气候韧性。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建议增强技术赋能,建立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体系,如在乡镇设立气候响应型用药指导岗,为农户提供病虫害预警和科学施药指导。强化硬件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风险保障,通过将高标准农田质量监管纳入考核、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等措施,提升系统防灾能力。促进政策协同与差异化支持,将气候变化因素深度融入农业政策,并对小农户、规模大户等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支持,全面提升农业气候韧性。


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难题发布的《指南》,从源头减量、收集与转运阶段、资源化利用、末端处置、全程监管与支撑体系五大环节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框架和操作指引。


“《指南》的发布,旨在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从‘生产—使用—回收—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自然田项目经理田静告诉记者,《指南》重点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谁生产,经营,谁回收”原则,并多次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重要性。建议推动绿色包装设计、构建高效回收网络、完善资源化利用标准与监管,并探索数字化智慧监管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


从技术赋能到系统建设,多方协同构建气候韧性农业系统


在主题讨论环节,各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分享了各自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的实践与建议。


青赣环境指出,高温干旱导致农药挥发快、药效打折,农户迫切希望获得更精准的农村天气预报。他们正推动建设“气候友好山塘”,通过清淤扩容、太阳能升温灌溉水,提升山区灌溉水温,并结合遥感技术指导精准施药。


绿行齐鲁一直关注灌溉水污染问题,建议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并推动地方标准完善,保障农田用水安全。


陕西妈妈环保认为,促进农业气候韧性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完善提升、种养劳作可持续及乡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一个过程,强调通过产销协同提升农产业气候韧性。


青野社区则提出应重视小农户的传统经验,通过引入专家资源,组织农户跨地学习、推广旱稻种植等方式,增强社区主动适应能力。


沙县山水环保分享了他们在当地推动气候适应的多元路径:与媒体协会合作拍摄农村小视频,传播气候应对技巧与常识;在环境教育中融入气候适应内容;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探索“销售+回收”积分返还机制;并与乡镇农技站合作,反馈农户需求,引入专家现场指导。


“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变量,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协同行动。未来应加强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推广、完善基础设施与保险体系、推动政策协同与差异化支持,共同构建具有韧性的农业未来。”田静指出,各方应加强协作,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农产品市场构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系统性提升农业气候韧性。她表示,下一步,将在试点地区与农户、合作社等对象合作,探索可推广的适应模式,并欢迎更多伙伴加入试点共建。( 作者:中环报记者程梓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