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绿色金融 >  正文

绿色金融发展需多管齐下 转型金融有望高速增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4-06-13 10:29:58

字号

绿色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愈发受到重视。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大中华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在她看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履行这个承诺既需要企业层面加大减排力度,也需要个人层面改变生活习惯。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李菁对记者表示,《指导意见》是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具体落实,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下的重要支撑保障政策之一,为我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顶层指引。从内容来看,《指导意见》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进一步丰富与落实,形成了中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从中长期来看大有可为。李菁预计,低碳转型活动对转型金融的需求将会大于对“纯绿”金融服务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转型金融提供的融资量不到绿色金融融资量的1%,主要瓶颈在于缺乏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多数金融机构不敢贸然参与,否则可能面临“洗绿”的风险。一旦转型金融标准正式落地,中国转型金融业务量有望出现持续高速增长。


绿色金融发展需多管齐下


《21世纪》:不少读者反映,绿色金融离生活似乎很远。民众如何助力绿色金融发展?能否举一些例子?


李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履行这个承诺既需要企业层面加大减排力度,也需要个人层面改变生活习惯。中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由此可见,消费端碳减排至关重要,要倡导绿色消费,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个人碳账户是消费端碳减排、促进绿色消费的新兴政策工具。目前,中信、建设、浦发等多家商业银行探索推出个人碳账户,将客户各种消费行为的碳减排量换算为银行账户积分。线上排队预约、缴纳水电费、办理小微贷款……这些举措都可以转化为碳减排量,形成相应的碳积分,换取礼品和服务。广东、北京、四川、湖北、浙江、河北等省市政府部门指导当地相关机构开始尝试推出个人碳账户,以此引导居民实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助力绿色低碳金融发展。


《21世纪》: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有力推手,这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目前面临哪些关键痛点?


李菁:“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绿色金融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瓶颈和阻碍,主要表现在政策协调上,绿色金融所涉领域甚广,不仅包含跨领域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也包括发展规划设计、环境信息披露、财政激励与制约等,由此注定了绿色金融监管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协调制度以融合各监管主体高效协作。


其次,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标准体系,这就对银行间市场不同机构之间、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有效衔接造成了影响,增加了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管理难度和成本。


此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单一,目前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而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与中国的实际社会需求之间也存在不匹配问题。


《21世纪》:《指导意见》有哪些亮点?能解决哪些问题?


李菁: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效益,需要各部门加强系统性、整体性、持续性的政策推动,促进国家各发展战略的有效协同。《指导意见》是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具体落实,也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下的重要支撑保障政策之一,为我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顶层指引。从内容来看,《指导意见》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的进一步丰富与落实,形成了中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指导意见》的亮点之一就是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强调了与实现“双碳”目标相关的金融标准和融资工具,包括转型金融、碳金融等,例如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敞口和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等。


深化国际合作


《21世纪》:绿色金融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但也面临一系列难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绿色金融服务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难度较大。如何深化绿色金融合作并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


李菁: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可以对“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和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先,中国绿色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衔接统一,有利于提升中国绿色金融国际话语权,深化国际间合作。《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国内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逐步将金融机构持有的境外绿色金融资产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今后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开展绿色贷款和投资绿色债券等资产也将获得适当的激励。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动力。


此外,还可以运用制度化手段,建立高效的对话学习机制。跨国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全球人脉网络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该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为监管者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帮助“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拓展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渠道。比如世界银行集团下设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建立的可持续银行网络(SBN),就是一个为世界各国监管者建立对话机制、促使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IFC目前正着力于绿色债券方面的能力建设,为各国监管者提供绿色债券发行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支持,帮助其在所在国更好利用绿色债券这项金融工具,促进绿色项目的发展。


《21世纪》: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投融资上面临哪些挑战?


李菁:尽管国际上绿色金融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很多“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还未意识到通过金融体系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或欠缺知识和方法论来支撑“绿色化”金融体系的工作,面临不少挑战。一是标准体系各异,难以对转型过程形成有效规制。“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不同,在环境政策标准方面差异极大,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的差异化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之一。二是产业结构升级成本高,市场不确定性导致融资困难。“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着手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还需要促进配套政策机制以及专业能力建设。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面临挑战。


转型金融有望高速增长


《21世纪》: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未来对转型金融的资金需求会不会超过对“纯绿”金融的需求?当前转型金融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李菁:“纯绿”经济活动占中国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接近90%的经济活动有潜在的低碳转型需求,尤其是在钢铁、水泥、石化、煤电、有色金属、机械、既有建筑、公路交通、航空、农业等领域。


从中长期来看,低碳转型活动对转型金融的需求将会大于对“纯绿”金融服务的需求。但到目前为止,转型金融提供的融资量不到绿色金融融资量的1%,主要瓶颈在于缺乏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多数金融机构不敢贸然参与,否则可能面临“洗绿”风险。一旦转型金融标准正式落地,中国转型金融业务量有望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目前,转型金融标准正在逐步推进,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名称由“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调整为“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纳入了低碳转型相关产业,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工作更好衔接,充分体现了“双碳”工作导向。与此同时,《指导意见》中也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转型金融核心要素,结合《目录》,将为转型金融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转型”类债券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制定钢铁、建材、农业、电力等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尽快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抓紧启动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2021年年初,中国银行公布《转型债券管理声明》,并于2023年通过卢森堡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由金融机构发行的钢铁转型债券,安永作为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本次转型债券发行开展了发行前评估认证,并出具了发行前评估认证报告。这笔债券是中国银行助力河北省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项目,项目均达到国际气候转型标准中对于钢铁行业的技术要求。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