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各类市场主体踊跃参与。截至目前,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累计开户4582家。”近日,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今年以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给全国碳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又会对相关排放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吸引绿色低碳投资,创造更多绿色市场机遇
通过自愿减排交易,企业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今年5月1日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
“一方面,高排放企业可以使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CCER)抵销部分碳排放,为履行强制碳市场减排义务提供了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更好地践行低碳行动承诺和履行社会责任。”王乃祥说。
根据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可以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下重点排放单位每年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从整个交易情况来看,目前CCER的交易价格从2020年的每吨10元左右上涨到今年7月的每吨77.9元,未来仍有上涨空间。从累积成交量上看,截至今年7月已经达到4.7亿吨。成交量与碳排放权配额交易量相当,累计成交金额超70个亿。”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用一组数字初步分析了目前国内自愿减排项目的交易情况。
此前也有业内机构预计,全国碳市场初期每年CCER的理论需求量将达到2.5亿吨左右,未来随着市场的逐步健全和方法学的发布,CCER市场预计将释放更大的需求。
CCER市场主体将更多元,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在审定和实施自愿减排项目的过程中,对其减排量进行核算并提供核查的依据是重中之重。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先后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4个方法学,明确了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在内的首批CCER体系支持的项目领域及核算方法。
对于CCER市场的发展建设,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建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分论坛上表示,生态环境部今后将常态化、机制化持续开展方法学遴选工作,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并按照社会期待高、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原则,筛选方法学建议,并逐一组织进行修改完善。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建立方法学定期评估的工作机制,结合我国双碳进程和有关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减排量核算方法和额外性论证方式,确保CCER市场运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逯世泽说。
哪些领域会率先进入CCER市场?王乃祥透露,主管部门正在持续组织开展方法学评估遴选和制定工作,在去年已经发布的4项方法学基础上,未来还将在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领域发布更多方法学,不断拓展市场支持领域。
国际属性增强,已具备国际化发展条件
“自愿碳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条件。”王乃祥说,我国的自愿碳市场在设计之初,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规范已经最大程度与国际通行做法、《巴黎协定》全球市场机制要求保持一致,包括对于减排项目和减排量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的要求,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各方面影响的考量。这样做有助于为互认创造条件。
此外,在统一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设计,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注册登记和交易场所等方面,我国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自愿减排项目及其减排量开发各环节及时、准确信息披露和公开的要求,尽可能为市场和社会监督提供充足信息。
高质量、高信用的数据是国际互信互认的前提。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期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徐少山也围绕数据质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在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储存和传输阶段尽可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避免人为对数据的处理及后期的编辑工作,实现数据可溯源、可追溯、可追责,不断提升CCER市场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影响力。(记者邢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