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各部门、各单位要共同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在推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绿色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
进入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纷纷召开工作会议。整体来看,金融监管部门2025年的工作会议呈现出金融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的态势。
过去一年,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又该如何为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中国环境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
中国环境报: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目前,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施懿宸:我认为2024年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成果主要分为两方面。可以说从2024年开始,绿色金融就进入到了2.0时代,也就是转型金融。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旨在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对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六大行业纳入首批上海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它涵盖了上海本地重点产业、特色产业。这是一个显著的成果。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成功推动东莞银行向东莞某水泥有限公司授信并发放2000万元转型金融贷款,标志着东莞成功落地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东莞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实现“零的突破”。天津在全国首创“转型项目+转型主体”评价模式,为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发放天津首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共1.7亿元,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量14965吨。
另一个方面就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群体从发债主体、上市公司下沉到中小微企业、消费者。多地金融机构开发了普惠金融相关产品。这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绝大多数的污染其实是来自于中小微企业,因为上市公司在监管方面相对比较合规,但是中小微企业的排放相对比较高,尤其是现在,西方经济体在ESG领域为企业提出广泛的ESG相关要求。因此,我们的产品要想出海,就要拿到绿色低碳和ESG的“门票”,这需要前期把这些理念和体系下沉到供应链管理。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指导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着力推动ESG理念与企业经营活动相融合,以普惠金融之力向打造负责任的消费金融机构持续迈进。同时,携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立足产业链发展,区分不同行业特色要求,将消费客体二分为“产品”与“场景”,匹配差异化绿色消费商业模式下的功能性支持需求,形成绿色消费金融生态。它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消费转型发展,打通了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金融链条。为绿色消费转型增设特有金融功能支持,以消费为端口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升级。2023年,蚂蚁消金为超过2000万客户,在绿色家电、绿色食品、公共交通等绿色场景中提供了绿色消费贷款,加强了金融机构对绿色消费的促进力度。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愿意买单的时候,绿色溢价就会降低。
此外,与碳挂钩的相关金融产品也值得关注,例如碳中和债、信贷等,它们把碳资产当作抵押物。近日,哈尔滨银行绥化分行成功落地黑龙江省的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并将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重点产品“玉米淀粉”的碳足迹挂钩。与此类似的金融产品在2024年有很多,都在推动当地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金融机构应如何为中小微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施懿宸: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微企业非常需要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但是,企业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成本投入。鉴于中小微企业在一些环保指标检测方面并不合规,尤其一些企业还面临出口需求,这就导致其绿色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巨大。为更好满足企业需求,项目产品设计要立足当地、聚焦重点领域、凸显特色属性。例如,佛山建行从特色化服务、主题化运营等方面建立核心竞争力,根据周边陶瓷商圈商户及陶瓷生产企业等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2024年9月10日,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发布暨银企融资对接会在佛山举行,会上发布了团体标准《广东省陶瓷行业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同年3月29日,河钢—中行绿色转型金融联盟在石家庄成立。该联盟将探索开发转型金融产品、统一转型金融评价体系、丰富转型金融服务场景,通过助力“绿色河钢”建设,逐步建立转型金融支持河北钢铁绿色转型的良性生态圈。
相较于绿色金融来说,金融机构要发展转型金融还有一些难度。一是标准。二是要满足以低碳转型为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关键也在于此,因为KPI是一个增量,不像绿色金融是一个存量。那么KPI的设置就需要金融机构本身建立健全能力建设。需要注意的是,在KPI的设计过程中,每个行业有自己的关键指标,相同行业由于采用不同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关键指标也会不同,同时,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显著变化,因此,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并考虑具体的企业现状。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环境信息披露和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才是产品设计。
江苏银行目前绿色信贷的比重,仅次于国开行。之所以其财报可观,是因为江苏有六百多家上市公司,而且很多都是重工业,江苏银行便设计相关融资方案帮助它们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而这也就成为了江苏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当然,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获取真实的数据,并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因此,要想推动中小微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能力建设方面的水平尤为重要。
中国环境报: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还面临哪些挑战?
施懿宸:我认为最重要的痛点就是数据获取。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使用AI等人工智能技术,想办法去取得相关数据。二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在识别成本和风险时,除了需要大量的数据,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ESG、碳排放等指标,还有相关的计算公式、参数等。通过计算出来的风险,也就是评级,再进行定价。这就是透过数据挖掘信息再生成决策指标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大型的金融机构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金融机构来说,能力上有所欠缺。
未来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能力建设。很多客户经理之所以不愿意做转型金融、绿色普惠的业务,一是自身对开发转型金融产品不够熟悉,二是无法识别风险,这就导致项目前期、后期被终止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此外,还建议设置配套的激励政策。例如兴业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鼓励其分行发展绿色金融或转型金融。银行成本一旦降低,客户就会得到更多利润。因此,为推动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相关激励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记者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