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出海”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容量逐渐饱和,海外市场为车企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与发展机遇,助力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推动销量与营收的持续增长。
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光伏、水电、核电全面推进。2024年,中国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新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全国“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
海洋经济正迎来更大风口。从向海洋谋“鱼盐之利”,到向海洋要绿色能源、要蓝色医药、要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已成为沿海地区各行业共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推动绿色发展要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在行业呼吁多年后,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作为国家级文件,650号通知刚一出台,各方解说和评论便纷至沓来,好评如潮。
近年来,欧美国家以环保的名义集中出台了涵盖技术标准、强制认证、税收补贴、供应链审查、市场准入延迟等严苛复杂条件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其本质是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给我国新能源、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系统性挑战。
光伏玻璃头部企业主动减产,既是践行行业自律,也是破局“内卷式”竞争的必然选择。光伏企业“反内卷”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近年来,绿氢制取绿醇项目在国内迎来投资热潮,吸引来自电力、交通、化工以及新能源等领域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俨然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根据美国环保署最新提议,两项有关燃煤和燃气电站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的限制条例面临废除,这将进一步松绑美国电力行业排放监管,造成美国气候和减排行动“大退步”。
海上风电前景可期,但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挑战。相对更高的开发和建设成本在前,电价波动、运维难度等系列挑战在后,步入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的海上风电,应如何在新能源全面入市的背景下破除“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