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尕海湿地资源保护,让“高原之肾”焕发生机
——甘肃尕海湿地资源保护工作速写
每日甘肃网甘南讯(记者赵燕萍 苗文莉)10月18日下午,甘肃林业科学发展大型采访活动东线记者一行离开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下午六时前到达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次日清晨,陈有顺副局长、李工等相关领导陪同记者用一天的时间采访了则岔石林保护区、尕海湿地保护区。

采访花絮
清晨的甘南空气清冷而新鲜,记者一行驱车一小时后到达则岔石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令人震撼的画面:奇峰怪石突然壁立延绵在我们面前,仿佛天门挡住人的视线,多种鸟类发争相起落,各种声音在空旷的山野回响。空气中隐隐有一种腐臭的味道,体型巨大的几只秃鹫傲慢地在我们头顶盘旋,它们时而收住巨大的羽翼,象披着灰领大氅的绅士踱步巡视,时而又忽地离地腾起飞向远处黄色的草坡,那里有它们的食物——动物的腐尸。同行的李工说,我们闻到的气味就是动物的腐尸发出的,秃鹫其实就是大自然的清洁工。沿着防腐木搭建的栈道拾阶而上,眼前的石林神秘而奇丽,让人有些迷幻感觉。空气已经十分清甜而湿润,险峰或单独直指穹苍,或依势连绵,望不到尽头。石林间清澈见底的河流奔腾跳跃,水花飞溅,轰响在山涧。阳光从石林的缝隙直射进来,在水气中架起宏丽的彩虹。墨绿的原始森林随意地长在石林每一个可以生长的地方,各种树木的叶子红黄交织,点缀在石林的天然画卷中。石笋间经幡猎猎,写满了与生俱来的虔诚,偶见一位包裹严实的藏族小伙骑着摩托车从简易的栈道上风一样掠过。画册中神奇壮丽的石林就如此真实地包围着仰视她的到访者。我们从“一线天”穿壁而过,在石林中留连忘返,甚至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游客,忘了有任务在身。由于下午还要去尕海保护区,且路途遥远,我们不得不在领队的催促中匆忙返回县城,午餐后直接驱车直奔尕海。甘南草原开始经历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广袤的草原一片褐黄,牛羊、帐篷、牧民、炊烟构成秋日草原特有的元素。甘南草原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出发时还阳光普照、蓝天白云,不一会就黑云压顶,雪花纷飞。更没想到的是,黄豆大的冰雹出其不意地砸在汽车玻璃上,头顶也是嘣嘣直响,好似穿透车顶的前奏,甚是吓人。路面已卷起千堆雪,车辆在上面留下深深的辙印。白雪茫茫中,前方却是一片光明,太阳好似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慷慨地温暖着草原和悠闲吃草的牦牛群。我们在秋季和冬季的交错中到达尕海,尕海湿地保护站的张勇站长已在路口等候我们了。

采访花絮
茫茫的尕海湿地就在我们是视野中,枯黄的草覆盖在保护区。巨大的石碑和保护站在平坦无际的尕海湿地显得那么渺小而孤单。我们跟随张站长沿着湿地的栈道到尕海深处察看,不少野生鸟类从身边成群翔集,一会儿又降落在水面。从观鸟亭继续走向尕海深处,上升的水面淹没了栈道,雪花飞舞着,飘落在水中,这就是文学作品和报端被讴歌和关注的“高原之肾”尕海。

采访花絮
具随行的保护区领导介绍,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境内,是由1982年建立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建立的则岔保护区于1998年合并晋升而成的。保护区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其中湿地57846公顷,林地41716公顷、草地140139公顷、其它7730公顷。在57846公顷湿地中,永久性河流1675公顷、季节性河流279公顷、永久性淡水湖4732公顷、沼泽化草甸51160公顷。在湿地资源中有泥炭地10429公顷,泥炭层厚度为1.94米,泥炭储量2亿立方米。据1996年调查,区内种子植物有61科、213属、529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19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28种,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和黑鹳的繁殖地之一。保护区还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主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6.3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总量为8.24亿立方米,是甘肃中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命脉地之一。搞好尕海则岔保护区自然资源特别是湿地资源保护对于涵养水源、畜洪减灾、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尕海 赵燕萍摄
陈有顺局长告诉记者,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管理局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入手,按照“严格保护、搞好建设、深入研究、试验示范”和“保护是基础、宣传是前提、科研是核心”的工作思路,努力搞好以湿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湿地面积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双增加的良好局面,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国内外湿地专家充分肯定,2011年9月,甘肃尕海湿地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成为全世界第1975块、全国第41块、甘肃省第1块国际重要湿地。

尕海的水 赵燕萍摄
地、区联合,多种措施确保湿地安全
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是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局的共同任务。为了切实保护湿地资源,开展湿地科学研究,管理局专门成立了湿地科,与以湿地资源保护为主的尕海保护站共同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工作;为解决尕玛公路横穿尕海湖核心区影响生态保护的实际,管理局积极争取把从尕海湖穿过的尕玛公路进行改道,通过国务院参事和省厅有关领导的争取,目前投资近5亿元的改道工程正在建设中。新的尕玛公路将完全绕过尕海核心区湿地,为有效改善湖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保护核心区的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对湖区周边实施围栏禁牧,沿湖设置了高2米、长21公里的隔离网。县上在尕海湿地52000多公顷的汇水区通过实行草场承包和围栏工程,使草场的利用趋于合理,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有所增强。2008年,利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中的牧民定居点工程,县上投入130多万元,将湖边的尕海乡政府迁移出核心区,同时对居住在尕海湿地核心区的171户、890多名牧民实施整村搬迁,为尕海湿地的珍稀鸟类提供更大的栖息地和更好的环境,也方便了牧民生活,实施了退牧还草、牧民定居点建设和草畜平衡奖励等有利湿地草场保护的政策,对牧户生产生活进行一定补贴,有效解决了尕海湖边“人与鸟争食”的问题。

尕海栖息的鸟类 赵燕萍摄
为制止乱采乱挖冬虫夏草等野生药材,破坏草原生态的不法行为,县上出台了严禁采挖野生药材的决定,还将原尕海军牧场的3600公顷国有草场与尕海湖核心区牧民的集体牧场进行置换,明确了尕海湿地的权属。并投入资金在尕海湖西北侧出口修筑了一条长174米的梯形拦水坝,以抬高水位,扩大湖水面积。同时,修建了一条长4.7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忠曲河水引入尕海湖。

尕海湿地 赵燕萍摄
多管齐下,形成湿地保护宣传合力
据尕海保护站张勇站长介绍,保护区职工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坚守岗位,保护了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安全,几年来保护区职工先后救护黑颈鹤、大天鹅、猎隼、雕鸮、大鵟、梅花鹿等18只。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保护意识是保护区多年来的重要工作。每逢湿地日、地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爱鸟周,管理局都采取多种措施,深入乡村、牧场、社区,向保护区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关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和保护湿地资源的科学道理,并与县上有关部门配合,前后开展了“湿地杯”女职工健美操比赛、小学生朗诵比赛和歌手演唱比赛,还多次参加了甘南州林业局主办的“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增强了大众保护自然资源的自觉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2007年10月,尕海湖作为甘肃众多湖泊中的代表参加了在西子湖畔举办的“中华名湖秀”评选活动,成功入选 “全国50名湖”。

记者采访尕海湿地保护站站长 赵燕萍摄
世代生活在尕海草原的藏族牧人,信仰佛教,奉守不杀生的信条,视珍禽莅临为吉祥,尤其把鹤类看成是神仙的化身,是祥瑞和美的象征,从不惊扰伤害它们,在天鹅湖周边义务护鸟20多年的尕海乡秀娃村牧民西合道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008年12月他荣获“斯巴鲁野生动物保护奖”,被新华社、甘肃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各级媒体誉为“水鸟保护神”。
经过各方面的宣传,爱鸟、护鸟已经成为尕海湿地牧民的自觉行动。

深秋中的尕海保护区 赵燕萍摄
湿地科学研究和保护工程
随行的李工介绍说,保护区科技人员先后完成泥炭资源调查、动物资源调查、植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ECBP)、尕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尕海湿地黑颈鹤繁殖行为的观察、尕海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等10多个科技项目,为湿地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编制了《尕海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十一五”规划》、《森林防火“十一五”规划》等,配合完成《尕海湿地保护建设》、《甘肃高原沼泽湿地野外培训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等项目规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配合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师生开展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为保护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完成了尕海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申报材料。近年来,保护区科技人员在国际泥炭会议、全国和省级学术大会上发表论文9篇,在《林业实用技术》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多篇,参加编著了《若尔盖湿地恢复指南》、《甘肃尕海湿地》及《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丰富了保护区的科研、科普文献。

远眺则岔石林 赵燕萍摄
保护区管理局实施了“尕海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1140万元,共新建野生动物救护站153平方米、维修尕海湖引水渠进水口拦水坝 1处、维修郭茂滩天鹅湖拱水坝1处、新建2200平方米科研监测中心,完成退化湿地改造550公顷、退化草场休牧1800公顷、草场改良1000公顷、鼠害防治12000公顷,配套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成科研办公楼2180平方米、尕海保护站和则岔保护站办公用房1288 平方米、附属用房704平方米,建成尕海和则岔两个气象观测站,实施了核心区围栏、鸟类保护设施、尕海湖引水等保护工程建设,购置了科研办公楼设备,建设项目投资达914万元,为保护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则岔石林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还实施了两个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2000—2003年实施了GEF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配备了一些工具和设备,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2007—2010年又实施了ECBP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开展了泥炭地调查和退化泥炭地的恢复技术培训和示范,共恢复退化泥炭地354公顷,还开展了暖棚养畜、划区轮牧、补播牧草等生计替代项目。同时完成了投资40万元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目前,GEF甘肃洮河流域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及综合治理项目、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及能力建设等生态保护项目正在实施中。

则岔石林“一线天”赵燕萍摄
汗水浇灌,结出硕果累累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特别是2007年实施尕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以来,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草场改良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尕海湖区周边已经干涸的山泉大都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2004年的1590公顷、2007 年的2170公顷和目前的约2500公顷,为过去的5.2倍。周边沼泽湿地的面积也有了明显增加。

则岔石林秋色 赵燕萍摄
水鸟种群和数量的变化是尕海湖生态变化的“晴雨表”。随着湿地面积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也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增加。管理局成立以来调查、监测发现的鸟类分布新记录就有69种,使鸟类种数达214种,数量最多时达21000余只,种类和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2007年增加到的126只,2011年的420多只,黑颈鹤数量稳定在100只以上,每年前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达到28000只以上,比过去增加了10000多只。成群的雁鸭类、棕头鸥等上百种鸟类在这里产卵、育雏,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成群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尕海湿地又成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尕海湿地水草丰茂、水生生物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已成为鸟类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