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陕西省安康市仙河镇的仙河碧波荡漾,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葱茏绿意,水底的鹅卵石与游鱼清晰可见。近年来,当地将护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体验和感受仙河的田园之美。
近日,经过严格评审,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公布,包括陕西省安康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在内的10个项目将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
政策接力为美丽河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提到美丽河湖,人们总会想起诗词中那些流淌千年的意境,或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悠远,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行动方案》时强调,美丽河湖是指符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愿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保护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人水和谐”的河湖。
作为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美丽河湖建设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在各地结出硕果,生态环境部先后筛选出深圳茅洲河、厦门筼筜湖、浙江千岛湖等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对现有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继承延续,更是面向下一步目标的深化拓展。
与《行动方案》形成呼应的是,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从6个方面提出24项具体举措,不仅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系统安排部署,也对美丽河湖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
《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具体包括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等内容。同时,在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江河水环境治理,为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
竞争性评审优中选优
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的评选绝非“选美”,而是紧扣国家重大生态战略,在关键流域、敏感区域精准发力,形成以点带面的“支点效应”。
为让中央财政资金更好发挥引导作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的通知》,明确以竞争性评审方式,筛选符合条件的地级市推进项目实施。这种“优中选优”的机制,既确保资金投向最能产生生态效益的关键节点,也倒逼各地拿出真招实策。
评审通过后,中央财政将从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支持资金,重点投向控源截污、流域保护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核心领域,资金使用与管理严格遵循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最终,经过财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开展的竞争性评审,一批符合战略导向、治理方案扎实、示范意义突出的项目脱颖而出,获得资金支持。
它们分别是:湖北省十堰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陕西省安康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奉节县、巫山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江西省南昌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山西省长治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北京市石景山区、丰台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房山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四川省成都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安徽省马鞍山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
河湖治理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域先行先试
从最终入选的10个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来看,美丽河湖的评选与布局兼顾了战略导向与实践可行性。
从区域分布来看,入选项目兼顾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省份。如东部的北京市,中部的湖北省、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现了区域均衡性,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都能结合自身基础推进河湖保护。
从流域分布来看,入选项目覆盖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流域,且多位于生态敏感区域。陕西安康是丹江口水库供水量最多的地区,其治理直接关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山西长治市对浊漳河的治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典型经验。相关资金安排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也反映了重点河湖治理的迫切性。
从工作基础来看,入选项目多选择河湖治理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域,避免“从零开始”的低效治理。例如,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江西南昌,这些地区在水生态本底、治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相关项目获得支持后,能让中央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根据有关安排,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每个项目剔除社会投资后需求的60%、70%、80%给予奖补。同时,也鼓励省级财政承担更多支出责任,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记者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