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数智引领 ‘碳’索未来——2024中经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华合碳科董事长詹娟表示:“从目前我国碳市场活跃度以及市场空间来看,与国外的碳市场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或许可以借鉴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允许合格的、经过认证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碳市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詹娟进一步表示:“从目前我国碳市场活跃度来看,2023年全年碳交易量为2.2亿吨,而控排火电企业的规模为45亿吨。与国外地区相比,欧盟的碳价为70—80欧元,中国的碳价为100元,而我国碳市场空间跟国外的碳市场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接触的控排企业普遍反映CEA(碳排放配额)指标不足,但市场上难以购买到。虽然北京绿交所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经启动申报,但碳量仍然无法满足一些企业的履约需求。”
从现阶段来看,碳市场参与主体并不多。同时,由于当前碳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开发成本比较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信息披露以及标准制定方面仍然存在提升空间。虽然市场信息披露要求非常严格,但我们遇到的一些业主单位以前的数据本身就不规范。同时,一些业主对自身数据的安全性存在担忧。因此,市场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要结合当下实际,特别是产业的实际去考虑。”詹娟说。
詹娟介绍称,公司从2022年开始关注“双碳”市场,并且成立子公司华合碳科。华合碳科现在非常明确的身份就是碳商,专注于碳资产开发和碳交易,这也是“双碳”发展带来的机遇。“对于碳商来说,要了解如何在碳市场中赚钱,同时,我们服务的客户、上下游的伙伴,大家既要控碳,又要维持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当前碳市场面临的挑战之一。”
“从减碳的路径来看,一方面是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把排出来的碳固定或收集起来。目前,大家更多聚焦于减少碳排放,如能源替代、技术创新等。”詹娟说道。
此外,詹娟介绍称:“基于公司碳商的定位,我们做了一些碳资产开发项目。比如,我们与地方政府签约,对当地的CCER进行预收储,并预付一些费用,有效提高了政府的积极性。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有100多家券商,而在碳交易市场中,真正符合资格或具备资金的碳商仍为数不多,这意味着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参与空间和机会。”(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