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与环保结缘,为环保添加绿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有哪些变化?
制度创新助力京津冀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助力京津冀区水生态环境保护
值此中欧建交50周年和《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中国和欧盟领导人:重申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至关重要。
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国生态气象公报(2024年)》。《公报》指出,2024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9.2,较2023年增加1.1%,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优。
近期,一款来自浙江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在海外市场掀起抢购热潮,订单量突破50万顶,且供不应求。这款看似普通的帽子,凭借自带风扇的实用功能和太阳能续航设计,成功抓住了“降温经济”这一新风口。
生态环境部日前推出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案例,山东省寿光市“中国蔬菜种业硅谷”榜上有名。
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4年)》,显示2024年霾和沙尘天气继续减少,全国平均霾日数较2023年减少1.8天,沙尘天气过程较2023年减少3次。气象条件有利于PM2.5浓度降低。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要以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为抓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为我国新一轮国土绿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科学支撑和空间布局依据。
海洋数据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海洋经济活动开展的依据,更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支撑和保障,涉及国家战略资源和安全。保护好海洋数据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应有之义。
近些年,记者来到青藏高原牧区采访,牧民群众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荒滩返绿了,草长得越来越好。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各缔约方政府代表聚集在此,倡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守护“地球之肾”。
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这座充满中世纪气息的小城,曾是德国传统汽车工业重要基地,如今正成为中欧产业协作新坐标——来自福建宁德的动力电池工厂在此落地生根,传统制造与绿色科技在此交汇,勾勒出一幅中欧绿色合作的现实图景。
英国环境署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英格兰地区自来水及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染问题持续恶化,2024年严重污染事件较前一年激增60%,暴露出部分企业在环境责任履行上的系统性失职。
近日,在以“人工智能与技术进步促进政策影响评估”为主题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边会上,一款新开发的“气候政策影响评估一般均衡模型(CPIA-GEM)”在线工具正式发布。
在全球气候变暖愈发严重的当下,一份近期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议在2026年度联邦预算中削减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大部分气候研究项目。这一决定可能中断长达70年的全球大气变化记录,引发科学界的广泛担忧。
过去两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已经打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升温控制目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这意味着北半球夏季将更频繁出现40℃以上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也将延长50%。
联合国14日发布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细项中,仅35%进展顺利,近一半进展缓慢,18%出现倒退。
7月11日,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从建筑外观到内部设计,从实物展项到主题影片,从生态案例到未来科技,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向参观者呈现绿水青山、崇尚自然的美丽中国,更向世界发出一份“绿色邀约”。
近期,全球多地遭遇高温“烤”验。多国气象学家表示,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多地夏季高温来得越来越早,热浪变得更频繁、更强烈,各国应加大力度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携手应对气候危机已刻不容缓。
正值旱季,印度尼西亚多地却接连发生洪灾。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9日回应称,此轮极端天气由三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并呼吁各级政府加强防灾准备。
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要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修订形成《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提升行政检查的规范性和精准度,确保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检查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 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已经2025年6月13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为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为探索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更好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5月30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发布。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是提升资源环境要素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为深化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是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水生态环境领域的又一个重要文件。
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规范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管理,维护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