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 >  正文

“碳关税”CBAM豁免正式通过!

来源:新浪财经市场资讯、易碳家 时间:2025-05-26 18:47:50

字号

2025年5月22日,欧洲议会以564票赞成、20票反对、12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修订提案。该修订旨在简化行政程序,减轻小型和中型企业(SMEs)以及偶尔进口商的合规负担。


然而,尽管豁免范围大幅扩大,欧盟依然保持了对钢铁、水泥和化肥等高排放行业99%二氧化量的监管要求。


近日,欧盟环境委员会通过了对CBAM的修正案,这一调整不仅标志着欧盟在气候政策上的新动向,也对全球贸易格局和气候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盟环境委员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CBAM的修正案,引入了新的50吨最低质量阈值。这意味着90%的从欧盟进口商品将被豁免于CBAM规则的约束,这一变化将显著减轻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合规负担。这表明,尽管规则有所简化,但欧盟在碳排放管控上的力度并未减弱。


背景与动因


(一)缓解中小企业压力


在CBAM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合规挑战。由于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在应对复杂的碳排放核算和申报要求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次调整通过设定最低质量阈值,将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人进口的商品排除在CBAM覆盖范围之外,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合规成本。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欧盟内部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提升政策实施效率


此次简化措施是2025年2月推出的“Omnibus I” 方案的一部分,旨在提高CBAM体系的实施效率。通过简化规则,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和成本,希望能够更高效地实施碳定价政策,推动全球脱碳进程。同时,这也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奠定了基础。


降低贸易壁垒欧盟CBAM规则的调整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豁免范围的扩大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这一变化将使更多企业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欧盟市场,推动国际贸易的活跃度。推动高排放行业转型对于仍在CBAM覆盖范围内的高排放行业,如钢铁、铝、水泥和化肥,欧盟的碳定价政策将继续对其施加压力。这可能会促使相关企业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碳效率,以降低碳排放成本。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高排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盟CBAM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全球脱碳进程。


通过将99%的受覆盖进口商品排放纳入监管,欧盟确保了碳定价政策的稳健性和公平性。这一调整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泄漏,防止高排放产业向气候政策较宽松的地区转移,还能够鼓励外国贸易伙伴和生产者采取与欧盟相当的脱碳措施。此外,CBAM的收益可以用于资助清洁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或用作国际气候融资,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欧盟计划在2026年初评估是否纳入更多易受碳泄漏影响的行业。这意味着CBAM的覆盖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也将持续加深。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欧盟通过CBAM平衡了贸易公平、企业生存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其政策实践为其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相关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范式。欧盟CBAM规则的调整是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球脱碳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这一调整在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的同时,保持了对碳排放的严格管控,体现了欧盟在气候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坚定性。


未来,随着CBAM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贸易格局中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来源:中欧碳中和)


碳关税豁免条款的隐藏机遇 


欧盟碳关税(CBAM)豁免条款并非单纯的政策“避风港”,其背后暗含着重塑国际供应链与市场竞争格局的战略机遇。企业若能精准把握豁免规则的深层逻辑,可将合规压力转化为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双重动能。


一、豁免机制的政策逻辑与筛选效应


欧盟通过“抓大放小”原则划定豁免范围,约80%的进口商因排放量不足整体的5%而被豁免,同时保留对95%以上核心排放源的严格监管。这种“二八法则”式的管理策略,实质是通过豁免低排放主体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将监管资源集中于高影响领域。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豁免条款既是合规门槛的“缓冲带”,也是筛选低碳竞争力的“试金石”——那些能够通过豁免窗口优化供应链、提升碳管理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更广泛的碳监管中占据主动。


二、豁免条款下的多维战略机遇


供应链结构优化空间


豁免政策允许低排放企业简化数据申报流程,为调整供应链布局提供了操作弹性。例如,对于小批量出口欧盟的企业,可通过拆分订单、分散采购等方式,将单次交易规模控制在豁免阈值内,从而减少合规成本。同时豁免条款对前体材料隐含排放的差异化处理(如欧盟境内已支付碳价的原料排放不计入核算),为跨境供应链设计提供了优化路径——企业可通过在欧盟周边布局初级加工环节,利用本地低碳能源降低整体碳强度,再将半成品出口至欧盟进行深加工,从而合法降低碳关税负担。


市场准入门槛的动态适配


豁免政策的“低货值”“小批量”标准,为中小企业开辟了细分市场的突破口。例如,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钢铁、铝制品进口商可直接豁免申报义务,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可针对欧盟市场开发高附加值、低排放的定制化产品(如精密机械配件、特种合金材料),通过“小而精”的产品策略规避碳关税,同时提升利润率。此外,豁免条款对特定产品类型(如军事用途、自由贸易区商品)的例外规定,为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提供了政策红利,例如可优先布局与欧盟签订互认协议的国家或地区,借助区域贸易协定降低跨境碳成本。


技术升级的政策窗口期


豁免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改造的缓冲时间。例如,对于尚未完成低碳转型的企业,可利用豁免期推进生产工艺升级(如引入替代化石燃料、优化能源管理系统),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避免在未来政策扩围时被纳入强制履约范围。同时,欧盟对默认值使用限制的放宽(允许进口商选择实际排放数据或欧盟默认值),为企业提供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空间——若实际排放低于默认值,可通过实测数据降低碳关税成本;若实测成本过高,则可采用默认值简化流程,为技术改造争取时间。


三、合规风险与应对策略


动态监测与数据管理


企业需建立实时追踪机制,监测出口量与进口商豁免状态。例如,通过数字化系统统计欧盟客户的年度累积进口量,一旦超过豁免阈值(如50吨),需立即启动合规程序,避免因未及时申报面临处罚。同时需确保供应链数据的可追溯性,即使享受豁免,仍需保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记录,以备欧盟可能的随机核查。


政策联动与国际协同


欧盟豁免政策与内部“简化法案”“清洁工业新政”形成协同效应,企业需关注政策叠加影响。例如,豁免条款与欧盟碳市场(EU ETS)免费配额逐步取消的联动,可能促使更多企业选择在欧盟本土投资建厂以享受政策红利,这为中国企业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融入欧洲产业链提供了机遇。此外,需关注欧盟与其他经济体的碳价互认谈判进展,提前布局跨境碳成本抵扣机制,避免双重征税。


长期能力构建


豁免政策本质是欧盟对全球碳管理规则的阶段性调整,而非长期松绑。企业需以豁免期为契机,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体系,包括:建立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的碳足迹核算模型;参与国内碳市场交易,获取可抵扣的碳价凭证;申请国际认可的低碳认证(如EPD环境产品声明),提升产品的绿色溢价。唯有将豁免红利转化为技术优势,才能在未来更严格的碳监管中保持竞争力。


(来源:搜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