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在开展云南兰科植物监测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采集时,在云南省新平县元江河谷发现了此前被评估为灭绝的珍稀濒危植物单花美冠兰的野外居群。
记者从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西历时4年完成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共登记优良单株及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首次全面掌握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数量情况,为后续研究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了对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沙漠不是敌人,它是一种生态现实。”张宇清一语道破。他提出:沙漠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不应幻想“消灭”它,而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科学手段谋求生态平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动态调和。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肩负着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的合龙,是阿拉善盟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在干旱荒漠区的生动实践,也是向荒漠要绿色的伟大壮举。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据统计,当前广东省已有16个地级市记录到中华穿山甲活动迹象,其野外种群数量稳定,且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进化遗传与环境适应团队近期在高黎贡地区发现了4种蝙蝠新物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全球蝙蝠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目前,我国已知的蝙蝠种类总数已更新至167种。
近日,广东省林业局启动“寻找最美古树守护人”主题活动,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活动主要面向全社会征集推荐默默守护古树、保护家园的先进典型,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让古树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留住乡愁记忆。
近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在全面保护、传承文化上下功夫,共同守护穿越古今的“绿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