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大范围高温进入最强时段多地可超40℃!三伏会更热吗?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5-07-15 14:16:23

字号

近期,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过程。今明天(7月15日至16日),高温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将进入鼎盛时段,陕西关中、四川盆地、河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超40℃,局地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有不少网友疑惑:还没到三伏,为何这么热?今年三伏天气怎么样?越来越热的夏天会不会成为常态?


高温继续发展增强


陕西河南湖北局地或热到破纪录


昨天,我国华北南部和东部、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汉、四川盆地、江南中北部及新疆等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陕西关中局地达40至41.9℃。


今明天,我国高温继续发展增强,进入近期鼎盛时段。黄淮中西部至江南的大片区域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陕西关中、四川盆地、河南、湖北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超40℃,陕西、河南、湖北等局地最高气温将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为此,中央气象台今晨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大城市中,郑州、重庆今天最高气温将达40℃或以上,其中重庆将是今年首次冲上40℃。明天,杭州最高气温可达38℃,也将创今年以来气温新高。而且,不少地方夜温会显著偏高,西安、郑州、重庆、武汉等地今夜最低气温将达30℃左右,从早热到晚。


在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关中等地,高温不仅强度大,而且耐力十足,郑州、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本周高温日数普遍能达到6至7天,需持续做好防暑降温措施,高温时段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谨防中暑。


还没到三伏,为何这么热?


今年三伏会更热吗?


还没到三伏,为何这么热?马上就要进入三伏。今年三伏天气怎么样?会更热吗?记者对此采访了气象专家。


江苏省气候中心预测评价科科长蒋薇表示,今年高温出现早,主要是由于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偏早,出梅明显偏早,目前雨带主要位于北方地区,而江淮流域在副高控制下形成晴热少雨天气。近期高温的范围和强度有所减弱,这与台风有关,台风(丹娜丝)影响结束后,江淮地区的高温还会再度反弹。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则认为,我国的高温热浪,主要还是和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型有最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在江淮地区,三伏是最热的时间段。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这一次江淮地区的高温依旧偏多。


高辉称,预计今年三伏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重,东部降水呈现出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以及高温热浪都很明显。


蒋薇介绍,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一般认为,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但每年高温具体出现的时间、范围和强度与三伏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今年三伏天可能还是比较热的,因为现在高温天越来越延后,夏末到9月初出现高温也是比较常见的。


高温天气下


为何人们会感觉比预报温度要热?


天气又闷又热,总有公众感觉“怎么比预报温度要热”,这是什么原因?


“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常常感觉预报的气温跟体感不一样。”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摄氏度。路面情况、周边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测量温度的不同。


“至于每个人感受到的温度,即体感温度,不确定性更大。”朱定真说,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比如气压、风力、湿度等。


首先,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譬如身处公园还是闹市区,位于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中,对温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次,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关系密切,只要气温达到33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


越来越热的夏天会不会成为常态?


如何防范高温天气?


对于近年高温天气频频发生,高辉认为,近十年来,我国高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尤其是高温和高温日数不断变长变多,表现为开始时间提早、结束时间延迟,这样就造成高温日数不断增多,强度也不断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高温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四十度以上极端高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他表示,我国高温热浪,受到东亚夏季(风)环流,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影响,同时还和高纬度环流系统有密切关联。以北京为例,在2021年,北京的高温日子就有常年夏季的一半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高温会越来越常见,但具体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需要开展具体的分析和研判。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言,“全球变暖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魏科警告: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的温度还会持续升高,我们现在全球变暖的紧迫性是史无前例的。


高温不仅是气候问题,更是公共健康与安全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高温天气呢?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公众服务首席柳艳香表示,高温天气对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慢性病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她建议,要密切关注所在地区的天气预报。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乏力、肌肉痉挛等等症状的时候,应该立即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及时就医。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顾荣直表示,高温天气会对各行各业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生产作业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作业,采取有效防暑降温措施。”


不久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气预报不同,预警分5个等级,按照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析得出。公众可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等,更好防范高温带来的不利健康影响。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新华网、中国天气网、人民网、央视新闻;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