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如皋,阳光炙热如火,屹立在当地不同村庄的三棵千年古树不约而同地换上夏日“皮肤”,满树绿叶,带来一片难得的清凉与宁静。
作为世界长寿之乡,如皋不仅百岁老人扎堆,还盛产古树名木。138株古树名木如同一颗颗绿宝石遍布城乡,其中名气最大的便是搬经镇卢庄村1500余岁的古银杏、九华镇赵元村1300余岁的古银杏以及搬经镇加力村1200余岁的古国槐。这片千年古树群落,正是南通地区最高树龄所在地。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绿色文物”和城市名片,如何在保护古树的前提下,让古树名木资源开发与城市乡村、历史人文发展和谐共存、和美共生?当地正在开启新一轮探索。
穿越千年,“树王”自带长寿基因
走进搬经镇卢庄村,距离村委会数百米之外,远远便能望见一株被誉为“苏中银杏王”的古树,树龄比15位百岁老人加起来还要大。
走近了瞧,30米的树高如同一把利剑探入云霄,最大胸围可达8.7米,至少六七个壮汉才能合抱住,4个大分杈和7个小分杈组成的树冠互相交织在一起,如同撑开一把巨大的绿色遮阳伞。
古树下的巨大绿荫仿佛一个世外桃源:村里老者围坐在一张方桌前纳凉,喝喝茶、聊聊天、听听戏,好不惬意。“年纪大了不喜欢吹空调,这里能吹到自然的凉风,很舒服。”87岁的章金言,就住在古树后方不远,每次来到树下,他都喜欢用手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仿佛在与一位多年老友对话。
比盛夏枝叶更繁茂的,是那些被年轮锁住的乡愁与记忆。在章金言老人的记忆中,这株古树就是孩童时代的乐园,“小时候我们在这里捉迷藏、掏鸟窝,度过了很多欢乐时光”。
关于这株树王的传说,当地流传着两个版本。相传隋末高僧章大生(大圣菩萨)到了狼山,途经卢庄村植下银杏幼苗,此后,它于如泰古岗沙地深植根基,任岁月悠悠,渐成参天奇树。又传章姓的第一代人,人称大斗老爹,他自苏州携来珍贵的银杏树种,满怀憧憬地回到村里,亲手将其种下。不过,当地村民都认为第二种可信度更高些,因为村里有一半农户都是章氏一族。
当地村民说,此树不仅是如皋现存古银杏中最长寿者,更是凭借树龄南通之最、胸围江苏之最的“双冠头衔”,在江苏十大“寿星树”中占有一席之位,排名第六。
银杏树在当地很常见,为何此树能成为“树王”?在卢庄村党总支书记沈益峰看来,这与古树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西接通盐河,东可入海,是南通地区最古老的陆地,加上独特的高沙土壤,不仅种出了长寿食品、哺育了长寿老人,也给古树注入了长寿基因。”
1200岁的“岳飞拴马树”、1000岁的“六朝松”、810余岁的三兄弟树、近600岁的绍隆寺仙姑树……在如皋,每一株长寿古树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带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故事,守护着一方土地。
抢救复壮,一树一策精准“延寿”
迎着烈日,记者走进搬经镇加力社区,眼前一棵树形奇特的古国槐让人不由心生敬畏。只见树干腐蚀中空、呈倒卧姿态,半面树皮朽败,另一面却长出若干新枝,浓密的枝叶层层叠叠,仿佛一匹重生的骏马伏卧于地面。
“它已经1200多岁了,当年岳飞曾坐在它的脚下,把马绳系于它的身上。”见到记者的到来,70岁的村民宋邦祥热情地讲述起这株名为“岳飞拴马树”的民间传说,并透露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古树守护者。
早些年,因为人们在树旁点烛焚香,导致古树“半身不遂”。为了不让古树倒下,宋邦祥和几位村民一起在树干下砌了一堵矮墙,没想到竟然枯木逢春,新枝繁茂。“四五月份的时候,树上开满白色的槐花,整个村子都是淡淡的花香。”
在宋邦祥的心里,能够守护古树是件光荣的事。“古树就像老人一样需要精心调养,这两天,我准备将古树周边的小树矮化,给古树生长留足空间。”
鲜为人知的是,就连1500余岁的“苏中银杏王”也经历过三次生死考验:两次雷劈、一次白蚁啃咬。幸运的是,每一次都在村民和专家的守护中化险为夷。
这些古树之所以能长寿至今,与当地的持续保护息息相关。今年3月15日起,国务院颁布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而在如皋,有关古树名木的保护开展得更早。
从2008年开始,如皋市陆续实施“十个一”保护工程,并积极建立“林长制+古树名木保护”的组织体系。针对部分古树因环境变化、病虫害等原因导致的长势衰弱问题,如皋采取“一树一策”精准保护措施。
7月14日,一场“空中输液”正在如皋市海月寺进行。寺内两株329年的古银杏树因根系受损出现枝叶凋萎,如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园林管理科负责人吕德广带着专家团队实施一系列“抢救”后,古树重现生机。
翻开如皋的“家底”,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共有138株,其中Ⅰ级古树15株、Ⅱ级古树17株、Ⅲ级古树106株。
“依托全国古树名木管理系统,如皋建立了古树名木资源电子数据库,定期更新完善坐标定位、特征、树龄、生长环境等信息,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建档率100%。”如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一树一档”的机制下,如皋每株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证”。
探索“古树+”,破解保护开发“共生”密码
“太美了,看得出这里的人守护古树很用心。”上周末,上海人张先生与家人自驾到九华镇千年银杏文化园游玩,一边在参天古木下感悟生命轮回,一边在田园风光中体验自然之美。
九华镇的这株1300多岁的古银杏,是如皋的第二长寿古树,名列江苏十大“寿星树”第8名。据史料记载,这棵银杏树植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如今依然枝干苍劲、枝繁叶茂。
“为了借助古银杏打造新地标,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在省委驻如皋市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精心打造了千年银杏文化园。”九华镇党委书记刘志伟介绍,文化园巧妙融入“杏”“福”“寿”如皋长寿文化元素,构建出凌空观杏的景观桥、野趣盎然的露营区等六大主题场景,自5月底开园以来,吸引了不少沪苏浙的游客。
如皋的古树名木有3/4分布于乡村街道,如何在保护古树的前提下,使古树给乡村发展带来助力?当地不少镇村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古树不倒,乡魂不灭。”搬经镇加力社区党总支书记袁柳军这两日正在筹划着修路,“千年古槐树门口的道路这两天即将重新修建,从3米拓宽到5米,希望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景点,挖掘历史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保护古树的行列。”
树以村守,村以树兴。去年,搬经镇卢庄村建成绿美古树村庄示范村,从此这棵“苏中银杏王”便名声大噪。夏纳凉、秋赏叶,两季盛景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孩子犯错不能一味迁就,要像修剪银杏树枝一样,用耐心和智慧引导成长。”不久前,在这棵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古树下,法官助理闫静以树喻人,为村里50余名老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古树名木与村落自然融为一体。”如皋市林业技术指导站站长陈建华认为,古树名木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只有把古树名木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科普教育深度结合,才能让古树名木“活下去”“活得好”。
今年以来,如皋不断深化“古树+”模式,开发文创产品、研学路线,让古树成为市民乡愁记忆的载体。如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赵仁奇表示:“接下来会加强跨区域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全力守护好这些‘活化石’,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色遗产。” (记者 陈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