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照在湖面,清风拂过,洱海轻漾微波,成片的海菜花摇曳。晚饭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滩地管理员严炳其带着孙子漫步在洱海生态廊道,自在惬意。
当地时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上,大理市被授牌为“国际湿地城市”,也是云南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在大理,城市生活和发展与湿地紧密相连。”大理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家荣说,大理市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以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为中心,大理的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总面积达2.6万余公顷,湿地率达15.4%,湿地保护率达94.13%。
“我们有洱海国家级重要湿地、罗时江省级重要湿地以及9个一般湿地,同时采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地区等不同湿地保护形式,按照法律法规实行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孙家荣介绍。
如今漾漾清波的洱海,却曾几度暴发蓝藻。云南对洱海开启“抢救性保护”:建设环湖截污管网、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29公里生态廊道成为生态“屏障”,百余公顷浅滩湿地化身“天然净化器”……2024年,洱海水质总体优良,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洱海上游的罗时江湿地内,湿地管护员苏继光撑着船清理浮萍。1000余亩湿地里,长着芦苇、茭白等116种野生湿地维管束植物。
罗时江与洱源西湖相连,是洱海的主要入湖河流和补给水源,但曾经因河水季节性上涨形成沼泽,一到雨季污水横流。
守护一湖清水,先让沼泽变“绿肾”。随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大理州林草局结合洱海流域实际情况,科学编制《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流域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大理州改建水网、搭建人工岛屿、优化湿地植物配置,持续开展对罗时江湿地的生态修复。
“原来上游来水直接流入洱海,现在要在水网内循环一圈,湿地中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后再入洱海。”孙家荣介绍,如今罗时江湿地的植被群落逐渐丰富,湿地净化水质功能逐渐增强,流入洱海的水从过去的劣Ⅴ类到如今的Ⅲ类甚至Ⅱ类。
罗时江湿地的蜕变,是洱海流域湿地保护的缩影。“岸线修复等人工干预是辅助手段,最终目标是让湿地恢复自身生命力。”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工作人员崔欢欢说,在湖岸线之外,8000余亩人工湿地构成的湖滨缓冲带对入湖水质进行净化,成为守护洱海的生态“屏障”,也让洱海成为生物栖息的乐园。
漫步生态廊道,抚慰心灵的不只满目绿色,更有虫鸣鸟叫的“协奏曲”。在下关镇洱海月湿地公园,摄影师张炜举起相机,对准树梢上的白鹭按下快门。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脚投票。”在张炜的相册中,有不少候鸟的身影,其中不乏彩鹮、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据统计,大理的越冬候鸟,从曾经的每年约2万只增长到每年高峰时期的4万余只,洱海流域的海菜花分布面积已恢复至25万平方米。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成为大理市保护湿地的源源动力。守了洱海10年的严炳其感触颇深。“以前守着1.5公里的岸线,光打捞水草一天得有一吨多,从早忙到晚;现在负责的岸线有7公里,但水草一天最多也就捞一两百公斤。”严炳其说,“守护好湿地,才有美丽的山水,才有咱们的好日子。”(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