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能源 >  正文

从自身攻坚到全链推进 光伏产业减碳加速破局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时间:2025-08-11 14:20:46

字号

中国光伏行业作为“绿色能源”的制造者,正在向兼顾“制造绿色”与“绿色制造”转型。近日在苏州召开的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上发布的《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光伏行业在产能方面领跑的同时,绿色低碳转型进入攻坚期。

报告覆盖的55家光伏全产业链企业中,40家企业披露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44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数据,光伏行业环境信息和碳排放数据披露水平有所提升。但光伏行业自身碳排放、资源消耗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头部企业通过绿电利用、供应链管理创新等举措加速破局。

碳排放量高企

报告显示,我国光伏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25年一季度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首超火电。截至5月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

作为“制造绿色”的行业,光伏产业从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生产、中游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到末端废弃光伏组件的处置,都涉及大量能源、资源消耗。随着国内外绿色政策密集出台,我国光伏企业环境信息与碳排放数据披露能力显著增强。

报告评价的55家企业中,95%的企业开始制定和发布气候目标或举措,承诺开展气候行动;87%的企业开展碳排放及能源数据的核算披露工作。

尽管如此,光伏企业碳排放量仍居高不下。此次参评企业中,44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自身运营层面碳排放,这些企业2024年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量达到1.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4家企业连续三年披露碳排放数据,其碳排放总量从2022年的452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增至2024年的70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2023年较2022年增长46.6%,2024年较2023年增长5.7%。虽然增幅收窄,但总量仍在攀升,提示光伏行业需加速脱碳进程。

“当前光伏企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扩产,光伏产品年产量增加。此外,技术更替也可能导致能耗增加,从而引起碳排放总量增加。”此次报告的发布机构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负责人朱紫琦表示。

政策层面,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底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引导企业关注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绿色制造、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温室气体核证、碳足迹认证,并开展ESG信息披露。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监管指引明确,企业应披露21项ESG相关议题,涵盖从污染物排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多个维度。

报告认为,我国光伏企业信息披露仍有提升空间。

全链条脱碳任重道远

近年来,产品碳足迹成为影响光伏组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部分地区通过光伏产品碳足迹限值、低碳认证等规则,形成光伏市场的绿色准入门槛。”朱紫琦告诉记者,法国、韩国对光伏组件的产品碳足迹要求最为严格,美国、欧盟要求光伏企业通过环保标签或者EPD报告披露光伏组件的产品碳足迹。

“除了应对外部要求,企业通过分析量化产品碳足迹,也可以帮助其梳理产品的能源、资源消耗,定位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点排放环节,有针对性地推出减排、更换原材料或升级工艺等举措,这是企业低碳转型过程中开展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朱紫琦说。

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相关工作。报告显示,25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超过80个光伏组件、电池、多晶硅料、逆变器等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另有11家企业披露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但未披露量化数据。

减少产品碳足迹需要推动供应链协同脱碳,供应链脱碳已成为光伏行业低碳转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朱紫琦介绍,光伏企业的范围三(供应链)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以光伏组件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范围三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超90%;以硅料、硅片生产为主的企业,范围三排放占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超50%。

报告显示,参评企业中,有20家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范围三排放量。8家企业将供应商温室气体核算与报送要求,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等书面文件,引导供应商加入减排行动。7家企业承诺2050年前实现价值链碳中和,6家企业减排目标涵盖供应链。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布局”。

其中,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已取得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认证。隆基绿能在公开报告中提到,提高产品中使用高新技术清洁硅料的比例,优先选择产品碳足迹值更低的硅料供应商,并推动供应商开展碳核算和目标设定。2024年,隆基绿能推动50家供应商完成碳核查,37家供应商设定了年度减碳目标。

朱紫琦表示,总体来看,光伏企业需充分认识供应链碳减排的重要性,将其有效融入企业治理和供应商管理机制。

行业深入推进绿色改造

报告显示,我国光伏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中,40家企业披露可再生能源利用数据,这些企业2024年运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总计5.71千万兆瓦时,由此带来的减排和抵消量超过3255.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阳光电源、通威股份披露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比超60%;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的占比超40%。正泰新能、固德威等11家光伏企业通过铺设屋顶光伏、购买绿电和绿证等措施,打造(近)零碳工厂或园区。

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对于光伏行业的水资源管理和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要求。“多晶硅料、硅片以及电池片的生产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大量取水可能加大区域的水资源压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负责人黎萌说。

报告显示,80%的涉及以上三个生产环节的光伏企业披露了水资源消耗数据,11家企业披露了自身运营项目所在地的水资源压力或风险,并基于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行动,4家企业的多晶硅水耗低于行业均值。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行业需要破解退役组件回收难题。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组件。

面对这一挑战,参评企业中涉及组件生产的31家企业中,16家企业披露了2024年开展的废旧组件回收工作,涉及参与回收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组件可回收性、建设回收示范产线等方面。黎萌表示,当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发展为废旧组件强制回收机制,企业缺乏回收动力。此外,主流回收技术成本高企、有资质的回收企业数量少、跨省转移审批繁琐等原因都带来光伏组件回收挑战。“光伏企业既是绿色能源的生产者,也应是循环经济的践行者。”黎萌认为,需通过政策强制、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打通“生产-使用-回收”闭环。

光伏企业的范围三(供应链)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比较高。以光伏组件为主要产品的企业,范围三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超90%;以硅料、硅片生产为主的企业,范围三排放占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超5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