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从政策、区域、产业三个维度推动建设零碳货运走廊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5-10-27 16:35:55

字号

交通运输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中国交通运输碳达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10%,其中道路货运以其高占比、高能耗特性,成为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力军”,其绿色转型成效直接关系全局减碳进程。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减排多采用分散化、点状推进模式,部分企业仅聚焦新能源车辆替换,却因配套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导致车辆利用率低下。部分区域仅关注本地减排,却因跨区域调度数据不通、政策壁垒等问题,陷入“局部减排而整体碳强度难降”的困境,难以突破“高碳依赖”瓶颈。


在此背景下,零碳货运走廊通过构建“车、能源、路、云”一体化系统,将技术创新、政策支持、资源要素深度整合,正成为推动货运业从局部优化向系统变革跨越的重要抓手。其以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为载体,集成新能源运力、绿色能源补给设施、指挥调度平台等关键要素,实现对货运“装载—运输—配送—维护”全链条碳排放的精准管控,不仅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更成为破解货运业减排难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


零碳货运走廊建设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以及交通、生态环境、能源等多部门,关联整车制造、物流运营、金融服务等众多产业,单靠单一主体或局部力量难以推进。需构建“中央统筹、省际联动、市场主导”的协同机制,从政策、区域、产业三个维度形成合力,确保零碳货运走廊建设从规划走向落地,切实发挥降碳作用。


坚持政策协同,构建“统一规划+区域施策”框架。政策协同是推进零碳货运走廊建设的制度基石,其关键在于破解行政区划分割引发的政策壁垒与标准碎片化问题。建议由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组建常态化协调机制,着力构建涵盖车辆技术、能源设施接口、碳核算方法等关键要素的统一标准体系,实现跨区域互认互通,为规模化运营提供制度基础。建立省级政策协调平台,重点推动京沪、粤赣等国家级走廊沿线地区在路权分配、运营资质、补贴机制等关键政策上协同一致。在统一框架下,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在能源供应、设施布局等领域实施差异化政策。比如在风光富集区支持“绿电—氢能”一体化示范,在物流枢纽优先布局智能充换电网络。通过“统一规划+区域施策”的组合机制,既能保障市场公平,又可激发地方能动性,最终形成政策合力,引导各类要素向零碳货运走廊高效集聚。


坚持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无缝衔接。区域协同是零碳货运走廊从规划走向落地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在于构建“中央统筹—省际联动—地方执行”的多层次治理体系。沿线各省市政府需在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审批、运营监管等方面形成联动,确保走廊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建立省际联席会议与协调机构,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审批与统一执法的协同平台,在规划衔接、设施共建、政策互认、执法统一等方面深化合作,确保零碳货运走廊的贯通性与运营的无缝衔接。鼓励沿线城市群围绕走廊构建绿色货运产业生态,推动形成“枢纽联动、网络运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在确保政策执行一致性的同时,激发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为零碳货运走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产业协同,打造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企业作为建设和运营主体,应组建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技术攻关、基础设施投资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应加强协同,推动整车制造、能源供应、数字平台、金融服务等环节在走廊内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市场拓展—再投资创新”的良性循环。组建跨行业产业联盟,引导整车厂、能源企业、科技公司、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形成联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此外,还应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探索出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从试点示范到长三角跨区域走廊的探索,再到全国标准体系的逐步构建,零碳货运走廊建设正沿着“由点及面、从线到网”的路径稳步推进,不仅为我国货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更能为全球重型货运脱碳贡献中国智慧。(作者:陈松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