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ESG理念如何贯彻全产业链?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5-10-29 17:09:26

字号

“ESG不是负担,也不是做加法,是做减法,减少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克扣,减少我们不应当获得的东西。”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在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上说道。


10月24日—26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暨首届ESG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ESG年会)在北京首钢园召开。政府、企业与国际组织代表等齐聚首钢园,共同探讨ESG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ESG年会以“全链创新领航,绿色变革未来”为主题,呼吁ESG从单一企业的内部治理转向覆盖产业链的全链条、网络化价值创造,通过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共同塑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ESG生态系统。


大会现场 11.png

大会现场 大会主办方供图


为什么要让ESG理念覆盖产业全链条?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加速,ESG已不再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单一标准,更是重塑产业生态,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一副会长、中国一重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在会上直言。ESG从2004年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已从一个全球倡议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且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有所要求扩展至整条供应链。比如,欧盟等主要经济体推出了CSRD(《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BAM(《碳边境调整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将供应链ESG合规纳入监管。而在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供应链ESG已成为国家政策的关键词,驱动中国企业主动强化供应链ESG管理。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说道:“ESG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未来,ESG的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一定波及整条供应链。比如碳排放,现在我们还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但以后碳排放管理范围将覆盖原材料采购、产品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环节,这就牵扯到中小企业了。”因此,随着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发展必须考虑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位于供应链之中的中小企业来说,ESG是其未来必须考虑的议题。


而对供应链核心企业而言,ESG是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张“通行证”。当下,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贸易具有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高度联动,ESG议题直接关乎企业在全球运营的长远生存与发展。供应商的ESG违规很可能直接导致核心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难以进入、巨额罚款与生意崩塌等风险,合规压力激增。“长远地看,ESG不仅仅是用于应对各种合规风险,将它融入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中,公司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集团风控及ESG负责人道出了ESG对企业发展的深层影响。


从内部ESG到供应链ESG,企业在实践中面临哪些困境?


尽管ESG理念在中国快速普及,但企业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本次ESG年会也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如何有效推动供应链企业ESG发展”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供应链ESG在推广与践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无‘标’可依。大家普遍都知道要做,但却不知道怎么做,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常常事倍功半。”责任云研究院院长、教授钟宏武指出,企业与供应链ESG存在“两张皮”的问题,许多企业将供应链ESG简单地等同于管理供应商,却忽视了内部管理体系的支撑,导致内外脱节,资源难以协同,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除了缺乏统一的实践标准外,对ESG理念认知不齐、资源有限、技术资金制约等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践行ESG的主要障碍。


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高电气)生产物资部党支部书记、主任郭自豪在圆桌论坛中坦言:“电力装备行业供应商产业链长,供应商分布广,管理难度大,最明显的问题是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中小微企业对ESG理解仍停留在合规与成本层面,缺乏清晰的行动路径。”他进一步指出,技术与资金的制约也让许多供应商“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重资产运营的供应商,绿色改造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突破。”深圳领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端木颖新从平台企业角度指出,推动ESG不能仅靠单向要求,而应构建“共同行动”的生态。


此外,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等问题也制约着ESG的信誉与效能。供应链ESG的发展仍旧任重道远。


让ESG治理不再局限于大型企业


面对挑战,中国企业正通过标准共建、技术赋能、金融激励等方式,推动ESG理念从大型企业向全产业链延伸。


在本次年会上,《企业供应链ESG管理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钟宏武介绍,这一标准聚焦供应链ESG管理,旨在解决企业“无标可依、盲目摸索”的现实困境。标准提出了八大难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如何平衡合规与成本、如何穿透多级供应商、如何保障数据安全等。


圆桌论坛中,多家企业分享了创新实践。平高电气通过“分层赋能”与“金融帮扶”,帮助中小供应商提升ESG能力。郭自豪介绍道:“我们制定了差异化ESG成长套餐,对理念薄弱的企业加强培训,对条件较好的企业则将ESG纳入准入与绩效评价。同时,利用央企信用赋能中小企业融资,对ESG表现优异的供应商给予订单和付款倾斜。”


有企业则通过建设供应商ESG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共识与标准统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集团风控及ESG负责人吴肖表示:“我们推动供应商参与中国供应商ESG评级,一张证书可在行业内通用,极大降低了重复认证的成本。同时,在招投标中,ESG绩效成为核心评分标准,激励供应商主动提升。”


数字技术也成为赋能ESG管理的重要工具。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介绍,公司基于“鲸牛ESG大模型”开发了报告生成系统,将素材分析从一周缩短至两小时,大纲设计从一天降至一分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翁杰明强调:“企业ESG工作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广泛寻求AI大模型等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技术绿色创新。”


未来,面向“十五五”规划,彭华岗提出,要做好政策研究,包括美丽中国建设、“双碳”、新发展理念等方面,强化战略引领,再同步到企业内部的ESG管理体系,从技术体系上进一步完善,下好ESG这盘棋。(作者:中环报记者杨沛)

关闭